我省深化农村电影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29.12.2016  20:35

  为建立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浙江2013年底成为“深化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试点省”,按照“在巩固现有农村电影‘政府购买、群众受惠’基础上,着力在‘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上下功夫”指示精神,加强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从提高片源质量、调整放映结构、改善观影条件、改革运行机制、培育农村市场、完善补贴机制六方面推进供给结构优化,既做减法,减少无效、低端供给,又做加法,扩大有效、优质供给;既改造提升供给旧业态,又培育壮大供给新业态。截至目前,体制改革实施近两年,正在各个层面渐次铺开并纵深推进。

   一、改革措施取得初步实效

  总体上看,体制改革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和进展,特别对一些社会关注度高、群众抱有期待的问题,及时出台改革举措,一些领域的改革效应开始释放。

  1.体制改革取得行业共识。农村电影多年持续受到社会广泛批评,从各级管理部门到基层放映队,对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对深化体制改革意见统一。2015年全省农村电影体制改革四期集中轮训中,参加的550多名放映队负责人、放映骨干的思想认识有所触动:“现在的农村电影就是一个得了癌症的病人”,“农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满意度明显下降,改革势在必行”,“如果继续保持守旧,那么路会越走越窄”等。

  2.改革整体框架基本成型。一是改革方向明确,即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政府购买机制为核心,改造提升流动放映服务质量,培育构建镇级影院供给新业态。二是改革措施逐步完善,已制定、实施室内放映点和镇级影院建设、发行机制和放映机制改革、场次结构调整、群众需求调查、流动放映数字监管等指导性文件。

  3.政府和市场关系开始厘清。通过采取公开招投标等多种政府购买手段,实施发行机制和放映机制改革,初步破除地域和行政壁垒,政府购买机制得到完善,市场机制初步建立:一是引入竞争性分配方式,体制内各类市场主体的危机意识和市场观念有所树立,倒逼机制开始建立;二是市场要素得到培育,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得到调动,温州、金华、丽水、衢州等地多个区县的体制外主体开始参与农村电影;三是长期依附政府补贴的放映员既得利益群体的劳动契约关系开始明确,有助于防止酝酿新一批农村电影放映员信访群体隐患产生。

  4.公共服务质量有所提高。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取得进展:一是制定室内放映点建设指导意见,观影条件有较大改善,2016年底室内放映点将达1500个;二是制定政府购买农村电影发行服务的质量标准,基本完成发行机制改革,影片整体质量大幅改善,非公益性影片场次比例达到年度场次总量50%以上,院线上映二年内的国产新片场次比例达到年度场次总量1/3以上,基层放映单位按需选择、订购影片落到实处,发行效率大幅提高,订购响应时间从2个月大幅压缩至5个工作日;三是制定政府购买农村电影放映服务的质量标准,实施放映机制改革,放映队伍法制意识、职业道德有所提高,违规场次比例从2014年2月份34%,大幅降至目前月均2%以下,基本解决对墙空放、刷场次、虚报场次等骗取政府补贴现象。

  5.第三方评价机制初步建立。采用公开招投标,委托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浙江泰昆慧谷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对2015年度全省农村电影统一供片公开招标中标单位浙江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的项目执行质量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电影发行机制较改革前有了较大提升,项目整体绩效测评结果为79.1分,影片丰富性、可选择性、发行效率以及农村院线服务基层放映单位意识等长期存在的痼疾有较大幅度改善,同时也暴露出发行服务质量、市场秩序规范等方面距离社会要求尚存在较大距离等问题,有待继续改革完善。下半年,计划开展区县放映服务的社会满意度抽样调查,逐步建立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常态化的第三方评价体系,保障城乡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话语权和选择权。

  6.供给新业态初显雏形。制定镇级影院建设奖补政策,引导影院建设资本向省级中心镇延伸,镇级影院以每年近30家速度增长,目前已达89家425块银幕;204个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省级中心镇中,79个完成多厅影院建设(含25个县城所在镇),覆盖率达39%;2015年放映场次达48.3万场,是县城以下地区流动放映场次近2倍;观影人次年均增长156%,达646万人(次),占全省农村人口32%,初步具备参与农村电影公共服务的现实条件。

  7.社会满意度有所提升。农村电影体制改革得到省有关领导重视和指导,郑继伟副省长就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放映服务专门批示,要求“总结提炼,适时推广”;省委宣传部将农村电影体制改革列为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项目;省财政厅列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项目之一,2015年安排统一供片、数字监管、戏曲电影创作、室内放映点建设、镇级影院奖补等经费5000多万元。此外,2015年省人大政协、省长信箱、群众来信等各个渠道零投诉,为近年来首次。

   二、改革推进中遇到的问题

  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之所以受到社会广泛批评,关键在于供给质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随着改革纵深推进,原有利益格局开始调整,核心难题是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改革措施针对性越强,越触及问题核心,遇到的阻力也越大,正处在体制机制转换阵痛期。

  1.既得利益群体阻力较大。体制内12条农村院线以及70多个区县电影公司,经营能力极其低下,长期依赖政府保护以提取财政补贴,利益固化。在推动农村电影市场化改革和结构转型过程中,上述既得利益群体抵触较大,思想观念更新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磨合过程。如2015年改革发行机制,统一供片实行公开招投标,触及农村院线群体既有利益调整,全省11个市的农村院线联名写信向国家电影局和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省纪委等单位投诉。2016年正在实施中的放映机制改革,部分区县电影公司制造“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放映服务是错误的、行不通的,是省里拍脑袋做的决定”等舆论,并以影响公司生存、造成不稳定等理由要求继续沿用旧体制。截至目前,全省89个农村电影实施区县,23个开展放映机制改革工作。

  2.改革落地实施需进一步加强督导。农村电影原有体制运行久远,地市管理部门和所属农村院线之间、区县管理部门和所属电影公司之间、省农村院线和市农村院线之间关系盘根错节。此外,由于各级管理部门力量极度缺乏,农村电影实施及监管职能长期由所属农村院线、区县电影公司代为行使。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动力不足,存在“形式化”、“任务化”倾向,回避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以“设备维护”、“监督管理”等理由,对实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等重点改革任务被动应付甚至抵触改革,产生“中梗阻”、“等拖绕”等现象,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被打折扣。

  3.新旧业态转换尚需过程。一方面,流动放映队伍整体老化,观念陈旧,官本位意识较浓,综合素质提升空间非常有限。多年形成的一些陋习短时间也难以改变,自律水平低,如不顾及群众需要和实际承受力,采取两部影片连着放(放映时间长度达3小时以上,至深夜11点多)以节约成本;以“满足群众需要”为借口,要挟管理部门认可“掐头去尾放”(去除片头片尾)、对城市热门影片“放一场按两场计”等。另一方面,长期被排除在行业壁垒外的社会力量,在市场准入、信息公开、购买标准制定等方面仍处于不公平地位。其三,镇级影院供给新业态正在构建中,理论上阐述新旧业态转换较容易,但实际操作也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相关政策措施尚在调研设计中,需要时间。

   三、下一步推进改革工作的考虑

  当前农村电影体制改革正处于最重要、最关键的攻坚阶段。尽管改革深入而产生的复杂性在增加,但全国深化体制改革大背景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辅之以我省民间资本对镇级影院投资建设的热情,为深化农村电影体制改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窗口和机遇,因此,既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阵痛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更加需要夯实基础,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 推进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继续实施渐进式改革,紧紧抓住完善政府购买机制,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实现改革目标的成败关键点,克服干扰和阻力,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在基本完成发行机制改革基础上,重点攻克放映机制改革这一难关,为后续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建立镇级影院供给、农村固定放映点网络提升完善、流动放映作为有效补充的放映体制改革等打好基础。

  2. 充分调动基层单位创造性。一是鼓励区县管理部门在放映机制改革中积极探索,在确保公共服务质量和公开公平竞争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创造性解决区县电影公司转型发展问题,使体制内外市场主体实现竞合发展;二是改革省级自上而下下达年度场次任务指标,强制地方提供流动放映服务的行政指令模式,扩大区县管理部门统筹保障城乡群众观影需求自主权,根据当地群众实际需要和电影产业发展基础,既可以继续购买流动放映免费服务,也可以购买镇级影院低价有偿服务;三是省级完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建立社会满意度调查机制和第三方评价机制,作为对区县公共服务质量和年度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考核主要依据;在新农村建设、文化发展指数等考评中,增设“镇级影院建设”及“向镇级影院购买公共服务”等考评权重。

  3. 加快新旧业态功能接续转换。抓紧完善财政补贴机制,统筹和提高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发挥体制改革组合拳作用;一是实施好镇级影院建设专项奖补政策,加快推进省级小城市试点镇、省级中心镇多厅影院建设进度,适时调整、扩大扶持对象和范围;二是尽早制定向镇级影院购买公共服务政策,引导镇级影院低票价经营,政府补助和个人适当承担相结合,培育发展城乡电影消费市场。

  4. 加强改革宣传引导。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办好《深化农村电影体制改革工作专刊》,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进一步推动形成深化改革的共识;二是采取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加强管理部门间改革经验交流借鉴,努力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有机统一;三是强化舆情监测,准确把握舆情动向,妥善应对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