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四大变化 统筹水平尚待提升——“十二五”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分析之四
“十二五”以来,浙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农民收入,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宜耕宜业宜游宜居的生态山水、美丽乡村在之江大地蓬勃生辉。
一、农村发展呈现四大变化
(一)经营模式趋向规模化。“十二五”以来,浙江农村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2013年,平均每个乡镇拥有农民合作社34.0个,合作社成员数843.4户,比2010年的14.3个、513.3户分别提高1.4倍和64.3%。2014年,全省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4.7万个,产业组织固定资产总值1372亿元,比2010年的2.7万个、976亿元分别增长74.1%和40.5%。
(二)农村环境更加生态化。浙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深入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至2014年末,全省共开展6120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150万户,开展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村1901个;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581个,占全省乡(镇、街道)总数的44.0%,数量居全国各省(区、市)的第一位。“诗画江南”的人居环境,为农村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2014年,全省休闲农业观光区总产值181亿元,旅游观光总收入110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0倍和2.1倍。
(三)农民生活趋向城镇化。“十二五”以来,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在较快增长区间,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6106元,是2010年11303元的1.4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8.8%,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1:1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73元,居全国第二位,连续31年居省区第一位;全省新农合参合2527.5万人,参合率巩固在97.7%,人均筹资标准649元,比2010年的237元提高1.7倍。收入增加了,保障水平提高了,农民的观念也改变了,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支出大幅增长,尤其是衣着支出848元、旅游休闲娱乐支出196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60.0%和84.9%。
(四)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通过省委省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农村居民享受到了多种多样的公共服务。至2013年末,97.4%的行政村可通过宽带上网,97.3%的行政村实现垃圾集中处理,96.3%的行政村用上了自来水。平均每个乡镇拥有图书馆3.8个,知识文化方面的需求得到保障。平均每个乡镇拥有20.2个50平方米以上超市,21.7个住宿餐饮企业,4.8个金融机构网点,能够快速享受到便利的商业和金融服务。
二、统筹发展还需加力
(一)乡镇发展差异明显。“十二五”以来,虽然农村的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公共服务更加普及,但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建制镇的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强,教育卫生、生产生活服务等方面的配套相对完善,而乡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公共服务虽然解决了“从无到有”,但是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例如,农技服务人员数、幼儿园个数、医疗机构床位数、50平米以上超市个数、图书馆个数、金融网点数等公共配套,乡与建制镇间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另外,民族乡镇的发展虽然已接近乡的平均水平,但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依然落后(详见表1)。
表1 2013年建制镇、乡、民族乡镇部分指标比较
| 建制镇 | 乡 | 民族乡镇 |
工业企业个数(个) | 592.6 | 436.3 | 53.1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个) | 30.9 | 22.3 | 1.3 |
农技服务机构(个) | 2.4 | 1.3 | 1.4 |
农技服务人员(人) | 22.7 | 6.5 | 8.3 |
幼儿园(个) | 9.2 | 2.4 | 2.2 |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 75.8 | 6.6 | 13.6 |
执业(助理)医师数 | 62.4 | 7.9 | 10.2 |
市场个数(个) | 4.3 | 1.2 | 0.5 |
50平米以上超市个数(个) | 26.8 | 4.8 | 3.2 |
图书馆(个) | 4.1 | 3 | 1.2 |
金融机构网点数 | 6.4 | 1.2 | 1.4 |
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 | 10.4 | 3.4 | 2.6 |
(二)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单一。2005年至2013年,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一直维持在90%左右,而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水平一直较低。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基数的增大,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以及农资、雇工价格的上涨,农民增收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而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作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提高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也是实现城乡居民平等、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必然要求。
(三)公共服务仍有短板。一是学前教育停滞不前。平均每个乡镇幼儿园的个数,2010年为7.3个,2013年下降为7.2个。学前教育不仅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还有利于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需引起重视。二是卫生服务发展缓慢。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助理)医师数、医院床位数,2010年和2013年均为1.3人、1.6张,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更加严重,医疗资源没有增加意味着农村老人就近就医更加困难,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三是文体设施严重不足。2013年,每百个乡镇仅有26家影剧院和9个体育场馆,居民进行文体活动的场所匮乏,不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农民增收是农村发展使命
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我省既定的目标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评价指标。201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37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离2020年目标值还有较大差距,未来5年农村发展的重点是农民增收,彻底消灭特困人群,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为此,要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一)做好乡镇布局的规划。一方面,优化乡镇布局,有利于公共资源配置优化,缩小乡镇间差距。规划应统筹考虑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文化传承、公共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规划完成后,决定搬迁的乡村,尽快搬迁,以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决定保留的,加大建设力度,并帮助其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加大支持民族乡镇力度。一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民族乡镇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加强特色产业的扶持,夯实民族乡镇的经济基础;三是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明素质。
(二)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浙江要富,农民必须富。富裕农民,就要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一是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进行扶贫开发。二是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充分运用“三权改革”的成果,出台“三权”抵押、担保办法,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把难以流动的资产转化为容易流动的股权,发展提升股份合作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的金融产品,丰富农业保险的种类。三是注重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培训农业科技知识,支持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进行科学管理,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培训创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引导农民发展特色手工、休闲旅游、乡村民宿等新兴绿色产业;培训经济知识和金融知识,帮助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金融工具来降低成本和风险。
(三)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让农民更加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幼儿园、中小学的标准化改造,开展名校托管、送教下乡、教师进修等活动,从软硬件两方面促进农村教育与城市接轨。二是大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推进疾控网络建设,做好传染病、常见病的宣传与防治,重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出台措施鼓励高素质人才服务基层,改变农村看病难、看病远的现状。三是大力普及文体活动,建设多种文化体育设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四是大力发展信息化服务,提供远程教育、远程诊疗、数字图书馆等数字资源,缩小公共服务供给的时空距离和质量差异。
(省地方统计调查局一产处 高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