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做百姓自己的银行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11.08.2015  10:50

  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力争通过发展普惠金融把农村信用社打造成为支持‘三农三牧’、小微企业与社会民生的普惠银行,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银行,服务城乡社区的零售银行。”内蒙古自治区联社理事长杨阿麟诠释了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路径:“跟着农牧民走,农牧民走到哪里,农信社服务就跟到哪里”。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从履行社会责任、巩固农村金融阵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性,确立了围绕便民、惠民这一核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成果,着力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努力打造农村金融便民服务升级版、惠民工程桥头堡的指导思想。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贴近老百姓等人缘、地缘、亲缘优势,发扬“背包下乡、走村入户”传统,继续组织“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活动,积极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金融服务宣传月”等活动,将金融知识传递给群众百姓,落实普惠金融发展理念。
  不断加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发展普惠金融政策要求,根据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下发的《嘎查村“助农金融服务点”全覆盖工程实施细则》精神,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着重从加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为农村牧区客户提供平等享受金融服务机会入手,2014年初规划了“以便民自助服务终端为基础、定点定时流动服务为辅助,其他支付服务渠道为补充,物理网点为保障”的便民服务框架体系。内蒙古自治区联社明确提出用两年时间,全面开展便民金融服务“春雷行动”,加大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和便民自助终端布设力度,努力打通城乡居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具备网络条件的嘎查村,全面部署自助服务终端,把金融服务延伸到农牧民家门口,实现便民服务“村村通”目标,满足农牧民小额取现、转账、缴费等基础性金融服务需求,着力打造“居家金融服务”品牌。
  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苏木)开展定点、定时柜面流动服务,实施便民柜面服务“乡乡通”目标,彻底解决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问题,满足农牧民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
  借发行IC借记卡之机,为符合条件的农牧民提供安全、便捷、丰富的金融支付工具,实现“一卡通”目标。
  积极开展“流动银行服务”,重点为“助农金融服务点”和特定群体客户提供现金、预约上门放贷等特色服务。努力把助农金融服务点打造成农村金融服务的操作平台、客户信息的交流平台、产品营销的传播平台,搭建起区域全覆盖、服务全天候、结算多功能的现代化农村牧区金融服务网络,让广大农牧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小额取现、转账、缴费和查询等基础金融服务。到2015年6月末,全区农村信用社共建立助农金融服务点11293个,覆盖全区10333个行政村的99%(存在同一行政村建设多个助农金融服务点情况);布设ATM机3006台、POS机3.6万台。
  大力推广电子银行渠道业务。电子银行渠道突破了物理网点的空间限制,在农村牧区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为此,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借助中国银联、北京农信银清算中心等支付平台,先后推出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等“金牛新干线”系列产品,通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电话、手机和短信等渠道,为客户提供24小时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让客户足不出户实现个人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理财和贷款查询等金融服务,有效降低了农村牧区客户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到2015年6月末,全区农村信用社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和电话银行客户分别达到24万户、40万户、236万户和93万户,2015年6月推出微信银行。
  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以助农金融服务点为载体,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配合金融办、商务厅工作部署,首批喀喇沁旗、鄂温克旗、金谷农商行、河套农商行等机构O2O电商平台试运行。其中,喀喇沁旗联社现已完成平台搭建、数据采集、机具采购、店招设计和前100个示范点的选址工作,以及20个电商网点上线运营工作。
  积极拓展民生领域代理业务。为落实国家金融服务“三农”政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提高惠农财政资金发放效率,2008年3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推出了集财政惠农资金发放与结算等功能为一体的“惠农一卡通”业务,实现了财政补贴资金直接拨付到农牧民手中的目标。到2015年6月末,“惠农一卡通”业务累计为全区504余万人(户)代理发放种粮农民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44种)财政补贴资金1088.17亿元,占发放总额的80.51%。目前,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正在重点加强金融IC卡加载社保、医保等功能工作,全面提升农村信用社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
  全面开展“富民一卡通”特色业务。针对农村牧区客户群体办理小额贷款手续繁琐的问题,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推出了“富民一卡通”业务,“富民一卡通”是金牛卡加载小额贷款业务功能的特色卡产品,凡经过信用评级获得小额贷款授信额度的贷款人均可申请办理,“富民一卡通”具有“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循环使用”等特点,持卡人在授信额度及授信期内,可随时在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网点获得贷款和归还贷款。“富民一卡通”简化了办贷手续,降低了贷款成本,受到进城务工农牧民的普遍欢迎,被中国银监会、银行业协会评为最佳金融营销产品创新奖。在全面开办农牧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基础上,利用银联“云POS”平台,开辟农信社网点柜面办理他行银联卡资金转存业务“绿色通道”,为农村跨行资金转存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信息传导半径小、决策链条短、创新便捷度高等特点,有针对性的研发推广适合农村牧区客户群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着力提高金融服务的匹配度与适应性。
  播撒农村普惠金融“及时雨”
  为进一步加大农牧民贷款支持力度,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农牧户贷款抵押担保方式上下功夫,不断扩大授信覆盖面,提高农牧户贷款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扩大贷款授信面。全面开展了农牧户贷款授信面考核,要求各旗县级法人机构在2013年末的基础上,农牧户贷款授信面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加大农牧户贷款优惠力度。认真落实农牧户贷款“一简两优三宽”优惠政策,即:简化办贷手续,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准入条件放宽、额度放宽、期限放宽。在覆盖风险成本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农牧户贷款利率,最大限度让利于农;根据贷款用途、生产周期和借款人还款能力,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严禁“春放秋收冬不贷”、简单搞“一刀切”的做法。
  丰富农牧户贷款担保方式。探索发展“三权”抵押贷款业务,继续扩大林权抵押贷款适用范围,紧跟土地承包、草牧场、农户宅基地改革步伐,适时适度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草牧场经营权、农村住房及宅基地抵押贷款业务,积极探索能够使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简单、有效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降低农牧民贷款成本。
  扎实推进“阳光信贷”工程。内蒙古农村信用社以提升贷款的可得性、便利性,降低贷款成本,让客户平等享受金融服务为目标,全面推广“2345”阳光信贷业务操作模式,确保贷款发放在阳光下运行。“2345”阳光信贷业务操作模式主要是“两项工作重点、三种服务方式、四项公示内容、五点基本要求”。两项工作重点,即强化贷款的规范化管理、提高贷款发放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三种服务方式,即大厅办贷、柜台办贷和到村(嘎查)集中送贷。四项公示内容,即公开贷款政策、公开贷款程序、公开贷款业务办理时间、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五点基本要求,即对符合贷款基本条件的所有农牧户,逐户建立基本信息档案;在每年年末,做好已授信农牧户基本经营状况核实、新授信农户信用评级和授信额度核定等准备工作;对已授信发证的农牧户,合理规划资金及信贷规模,确保在授信额度内无条件办理贷款;信贷服务大厅内必须公示行政嘎查村包片信贷员名字、照片及联系电话,以及信贷人员的纪律要求等;对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农村牧区,在春耕备耕等时节必须做到送贷到村(嘎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通过实施“2345”阳光信贷业务操作模式,真正建立了一条支农支牧“绿色通道”。
  主动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总体部署,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工程“三到村三到户”工作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全区农村信用社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提出力争在2018年使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接近全区平均水平,初步建成全方位覆盖贫困地区各阶层和弱势群体的普惠金融体系工作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降低融资成本。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农牧户,贷款利率在现行利率下浮30%至上浮40%之间执行;在借款期限上根据农牧业生产周期及资金回笼情况,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借款期限,贷款期限最长可达5年;在还款方式上按照农牧民生产周期及销售情况合理确定还款及结息方式,全力扶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切实加强信用环境建设。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加大珍爱信用宣传力度,提高违约成本,努力降低客户的违约率;另一方面,通过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把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与各级政府开展的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评定相结合,广泛开展以建立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为内容的“三级联创”活动,根据客户信用评定结果在授信额度、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积极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