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基金18年资助678个项目增“金”近5亿元

11.06.2015  13:50

  “八山半水分半田”,杭州并不属于传统的粮食生产重点地区。
  不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对粮食生产和安全十分重视,并于1997年5月30日成立了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积极探索实践农作制度创新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
  18年时间,市农技推广基金共资助678个项目,资助总金额达到2215.5万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5亿元,初步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亩田千斤粮万元钱
  既要粮也要钱,是提高粮农积极性的关键。在一亩田里产出一千斤粮食赚到一万元钱,成为种粮农户多年来的梦想。
  为此,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访农户搞调研、问专家求技术,因地制宜总结出一条“稻+”模式:即“稻+蛙、鳅、鱼、鳖”和“稻+菌、瓜、菜”的稳粮增效共育模式。
  拿稻田养蛙模式来说,利用青蛙防治水稻病虫害,保护稻田土壤环境生态,同时稻田也为青蛙养殖提供绿色天然饲料,创造良性循环。
  富阳市新登镇长兰村的富阳市军福粮油专业合作社就从“稻+蛙”共育模式中尝到甜头。合作社从2012年开始引进新品种美国食用青蛙,示范面积120亩。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研究,水稻平均亩产508公斤,按照加工成精米6元/公斤计算,平均亩产值3048元。同时,青蛙亩均放养4500只,按照亩均成活率81.6%计算,亩均成活青蛙3672只,若每只商品蛙为0.31公斤,则亩均产量为1138.3公斤。按销售价19.4元/公斤计算,青蛙亩均产值22083.02元。
  这笔账算下来,“稻+蛙”的亩均产值达到25131.02元。
  “一亩田千斤万元不再是梦想!”市农技推广基金会负责人表示,这种“稻+”模式经过探索实践,已成为开启“种粮即作贡献也有效益”的一把金钥匙,并在全市范围进行推广。
  
  农作制度创新有妙招
  余杭区三水果业公司生产的鸬鸟蜜梨远近闻名。想不到的是,公司不单种梨,而且还养羊。
  2001年,公司建起500亩果园。一开始,由于土质贫瘠,再加上使用化学肥料,果品产量和质量都不高,销量也受影响。在市农技推广基金会的立项资助和支持下,公司创新农作制度,走了条“种养结合”的农业生态循环路子——
  在果园建起羊舍,引进优质湖羊进行圈养,同时种植牧草。这样一来,羊有草可吃,排出的粪便经处理后又可做果树的有机肥,完全取代了化肥,既保护了土壤,又保证了果品的质量安全。
  公司也因此获得了可观效益,蜜梨和湖羊的年产值达到335万元。
  位于萧山区的杭州大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则把林业与渔业两个似乎互不相干的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采取鱼塘与林地相间种养,鱼塘里挖出的泥土放在林地上,提高林地的地势、肥力和土地利用率,实现以渔养林的功效。
  林木的种植,反过来改善了农区环境和景观,为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创造条件。前来观光旅游的人多了,鱼类品牌也传播开来。
  通过农技推广基金会的帮扶资助、牵线搭桥,越来越多的农业项目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对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当好政府部门参谋长
  “通过农作制度创新,让田野里的原本‘老死不相往来’的种植业、养殖业来个亲密接触,变废为宝,土里掘金。”市农技推广基金会负责人表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这种“种田经”也非常关注和支持。
  2002年5月至2007年12月,市农技推广基金会相继成立萧山、余杭、富阳、桐庐、建德、淳安、临安等7个执行部,形成了市和区、县(市)两级基金会组织网络。
  截至目前,市农技推广基金会两级基金总额达到7165万元,年可用资金1209万元。
  基金会不仅深入到田间地头“把脉”田亩,而且积极当好政府部门的“参谋长”,向政府建言献策,提出可行性建议。
  去年,基金会向政府建议,进一步推广创新农作制度示范乡镇建设工作。市政府积极回应和采纳,市领导召集相关部门,专题听取汇报,并以“备忘录”形式确定事项,决定在萧山、余杭、富阳区和四县(市)各新建1个示范乡镇,创建时间为2014年至2016年,并确定扶持资金为每年35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示范乡镇农作制度创新项目建设。
  18年时间一晃而过,通过市农技推广基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今在杭州广阔的田野里,农作制度的创新正在带动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技推广体制的创新,农业转型发展的力量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千斤万元”是啥滋味。(本站编辑 祝婷兰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