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生产开局平稳 畜牧业转型阵痛效应持续

27.04.2015  16:51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加快建设绿色农业强省,不断优化种植业、提升畜牧业、发展现代林业、拓展远洋渔业、修复振兴浙江渔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确保浙江农业绿色、平稳、健康的发展。一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增幅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一、农作物种植业开 局良好 

  (一)春粮播种面积延续增长态势 

  2015年春粮播种面积预计289.52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5.12万亩,增长1.8%。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27.37万亩,增长3.4%;马铃薯播种面积80.25万亩,增长5.4%;蚕(豌)豆播种面积46.46万亩,下降2.2%。 

  春粮播种面积增长的主要原因:第一,近年来,我省加大旱粮种植政策扶持力度,对旱粮种植实行直接补贴,直接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第二,种植结构日趋优化,各地大力推广应用粮经结合、水旱轮作、农牧结合等“千斤粮万元钱”高效农作制度和生态种养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春粮播种面积继续增长;第三,气象条件对春耕备耕产生积极影响,上年11-12月份雨量正常,雨日偏少,日照时数略多,光温水等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都有帮助。 

  (二)油菜籽播种面积持续下降 

  一季度,油菜籽播种面积预计228万亩,比上年减少1.8%。自2009年以来,油菜籽播种面积已连续七年持续下降,但下降幅度较上年收窄1.1个百分点。油菜籽播种面积虽因观赏性油菜种植面积的增加有所变化,但仍因其难以推广机械化的种植特点和收购价长期低位徘徊的市场行情,农户种植积极性始终不高。 

  (三)药材、花卉苗木等效益农业稳定发展 

  一季度,药材播种面积预计27.37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3.8%。近年来,由于中药材经济价值高、销路好,并获得地方政府大力扶持,部分地区引领产业升级,实行“公司+基地+农户”产业运行模式和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体系,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涨,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持续升温。 

  一季度,花卉苗木播种面积预计171.82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4.3%。在省政府“四边三化”(即公路、铁路、河道、山旁边等区域的洁化、绿化、美化)战略决策的指导下,各地对高速、省道及主干道沿线进行绿化提升改造。同时,各地积极加快创建森林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市场对花卉苗木和盆栽类园艺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多,始终保持在求大于供的状态。 

  一季度,蔬菜、瓜果实现双丰收。蔬菜播种面积预计333.38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3.2%;果用瓜播种面积预计36.17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3.8%。各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果蔬作物抗风险能力,优化种植技术,推广优良品种,积极种植高效益、绿色无公害果蔬,使得蔬菜、瓜果产业化效应逐步显现。 

  二、林业生产较快增长 

  (一)绿化造林有序推进 

  据省林业厅统计数据,截止3月24日,全省完成造林更新面积46.43万亩,占2015年造林更新计划的93.46%。其中,人工造林20.12万亩,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育9.87万亩,迹地更新16.44万亩;完成珍贵彩色树种造林更新面积1.47万亩,占2015年珍贵彩色树种造林更新计划的30.2%;完成重点防护林建设12.51万亩(不含宁波),占年计划16.5万亩的75.8%,其中人工造林7.49万亩,占年计划10.2万亩的73.4%。 

  (二)木材、竹材、竹笋实现“三增长” 

  一季度,全省木材产量为14.28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3.6%,木材平均价格为871元/立方米,下降1.4%;竹材产量3268万根,增长5.7%;鲜竹笋38.6万吨,增长37.8%。其中,鲜竹笋同比增幅较大主要原因,一是良好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竹笋的生长。二是政府的科技扶持项目有利于竹笋单产的提高。各地竹笋重点产区举办“林业科技周”活动,组织技术专家送科技下乡,推广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科学栽培能力。三是林产品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竹笋的生产和销售。各地积极规划以竹林、经济林基地为竹笋重点产区,以现代林业园区建设为依托,积极推进设施化经营,增强基地抗旱能力,促进了竹林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三、畜牧业转型的阵痛效应持续 

  (一)生猪养殖严重亏损现象仍未根本改观 

  生猪季末存栏848.14万头,一季度出栏肉猪448.08万头,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7.7%和15.1%。其中,能繁母猪季末存栏73.72万头,下降33.9%,生产形势仍然严峻。据省畜牧兽医局资料,1月1日-3月25日,全省待宰活猪、仔猪和去骨带皮猪肉集市均价分别为每公斤13.00元、16.05元和23.36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3.04%、-8.29%和-1.42%。活猪价格延续上年四季度走势,持续震荡下跌,近期虽略有反弹,但仍处于低位。同时,1月1日-3月25日,全省猪粮比平均为5.06:1,与上年同期的5.00:1基本持平。其中,猪粮比自2月11日跌破5.00:1,连续7周处重度亏损的红色预警区域。3月25日为4.84:1,比最低点3月18日的4.66:1有小幅回升。预计猪价格受清明节消费拉动反弹后,仍以震荡走势为主,虽有所上升,但出现大幅急剧上涨的概率较低,生猪养殖严重亏损仍未根本改观。 

  (二)家禽养殖有所下降,效益逐步回升 

  家禽季末存栏6911.34万只,一季度出栏4478.35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4.2%和8.5%,降幅比上年同期收窄15.8和20.3个百分点。随着禽流感疫情影响的平息,消费者对于“杀白禽”越来越广泛地接受,家禽产品消费市场开始回温。同时,政府帮扶家禽业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养殖户补栏继续增加,禽类产品价格逐渐恢复,效益逐步回升。据省畜牧兽医局资料,一季度,全省鸡蛋和鸭蛋的平均收购价为每公斤9.63元和12.73元,同比分别上升17.17%和10.22%;快速型肉鸡和优质鸡的平均收购价为每公斤12.89元和21.75元,同比分别上升30.31%和31.12%。 

  (三)牛羊养殖“一减一增”,效益有所下降 

  牛季末存栏14.78万头,一季度出栏2.88万头,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6.9%和4.6%。其中,肉牛存栏9.06万头,奶牛存栏4.99万头,分别下降8.2%和2.5%。羊季末存栏95.40万只,比上年同期增长5.1%;一季度羊出栏38.18万只,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据省畜牧兽医局资料,从2014年第二季度开始,生鲜乳销售受进口奶粉冲击影响,奶价持续下跌。今年1月份,奶牛主产区曾出现卖奶难,导致收购合同价格下调,奶牛养殖户出现亏损。同时,上年4月份后湖羊价格受动物疫病和养殖量的迅速增长等影响,一直缓慢下跌,虽仍有盈利,但养殖效益有所下降。 

  (四)畜禽肉、蛋、奶产量齐下降 

  一季度,肉类总产量44.31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1.0%。其中,猪肉产量34.95万吨,下降13.2%;牛肉产量0.42万吨,下降4.6%;羊肉产量0.58万吨,下降1.7%;禽肉产量8.08万吨,下降1.3%。禽蛋产量9.05万吨,下降11.6%;牛奶产量4.39万吨,下降2.0%。   

  全省畜牧业在“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大战略政策引导下,积极寻求转型升级,勇于探索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同时,转型升级过程中也迎来了一系列的阵痛,且将持续一段时间。但随着政府对畜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畜牧业养殖结构的优化、动物疫病防治体系的完善,以后必将迎来畜牧业经济新一轮的发展契机。 

  四、渔业生产增长成亮点 

  渔业生产形势喜人,成为农业生产一大亮点。据省海洋与渔业局统计,一季度,全省水产品总产量105.2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5.7%,其中,国内海洋捕捞产量55.48万吨,增长5.8%;海水养殖产量18.76万吨,增长3.2%;淡水捕捞产量1.32万吨,下降0.3%;淡水养殖产量20.01万吨,下降2.9%;远洋渔业产量9.67万吨,增长34.7%。渔业生产增长较好的主要原因: 

   一是国内捕捞生产形势良好。 一方面,受冷空气影响的减少,拖网渔船作业时间延长,捕捞作业时间有所增加。同时,渔业油价补助政策进行了调整,根据渔船实际生产情况按月核算补助用油量,也促使部分渔船即使面临亏损也开展捕捞作业生产。另一方面,占到捕捞渔船总成本60-65%的柴油价格大幅下降,充分提高了渔民捕捞作业的积极性。据省海洋与渔业局数据,一季度平均油价格在760元/桶左右,比上年同期的1280元/桶,下降40%。 

   二是远洋渔业持续快速发展。 随着远洋渔船相继投入及机械化、信息化的更新改造,远洋渔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一季度投产渔船241艘,仅舟山投产渔船就达211艘,比上年增长近三分之一。同时,西南大西洋渔区延续上年资源旺发的大好形势,产量依然较高,东南太平洋鱿钓较上年产量大幅度增长,增幅达40%。今年以来,我省以远洋渔业发展三十周年为契机,紧紧围绕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展远洋渔业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海水养殖稳定增长。 由于一季度气温适宜,没有出现持续强冷空气和水温持续走低情况,对海上网箱鱼类养殖和梭子蟹养殖十分有利。同时,随着渔业科技的进步,浅海深水网箱、围网等养殖发展加快,再加上国家对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和设施养殖的投入,我省养殖基础设施日渐改善,海水养殖能力、养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省地方统计调查局一产处  吴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