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农业发展:重点发展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作为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特别强调农业发展要实现“双目标”,即“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给”。实现农业发展“双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好“五个转变”。
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加注重从满足数量需求向满足质量需求转变。农业发展要顺应国内食品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把重点放在压减低端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统筹调整“粮经饲”作物种植结构,推动玉米面积调减,重点发展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稳定提高棉花、油料、糖料自给水平,增加优质饲草产量;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推动养殖业逐步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发挥品牌建设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品牌化促进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良种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由常态发展向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转变。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必须推动现代农业由常态发展向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转变。一是调绿农业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把过量使用的化学投入品减下来,把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退出来,把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起来,让透支的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二是不断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着力解决现代种业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等突出问题,持续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加快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使科技成果尽快应用于生产、形成生产力,加快实现农业提质、节本、增效。
由过于依靠政府主导向市场驱动转变。随着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意识越来越强,过于依靠政府主导是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对地方政府来说,无论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还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目前,政府政策支持对农业健康发展非常重要。调整政策、出台措施既要尊重农民意愿,又要符合市场需求,防止脱离市场供求关系的短期行为。
由重视产出向激活要素市场转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于提高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首先,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支持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为实现土地财产权创造条件。对于农民不愿意以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等权利换取城镇户籍的问题,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其次,农村金融服务仍然是薄弱环节,融资难融资贵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大痛处。因此,健全符合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深化农村改革的紧迫任务。应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三农”覆盖面;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农业全产业链条长、环节多、形态多,要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发挥农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主体的能动性,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经营在农村的基础地位,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农业企业为龙头,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发挥农业多功能和农业全产业链等优势,做强第一产业、做优第二产业、做活第三产业,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万宝瑞
(作者为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毛洁】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