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温岭农业借力“两区”再领风骚 粮食亩产增一成,特色产业更红火

29.10.2015  12:19
农村信息报:温岭农业借力“两区”再领风骚 粮食亩产增一成,特色产业更红火 - 农业机械化信息
农村信息报:温岭农业借力“两区”再领风骚 粮食亩产增一成,特色产业更红火 - 农业机械化信息
来源: www.zjnj.cn

      《农村信息报》  2015-10-17  B10版

      近年来,温岭市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科技化提升、品牌化拓展、产业化推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果蔗、西瓜、葡萄、高橙等主导产业和早熟梨、油桃、杨梅、肉鸽、食用菌、农(渔)家乐等新兴产业比翼齐飞,先后荣获“中国果蔗之乡”、“中国高橙之乡”、“中国大棚西瓜之乡”、“中国大棚葡萄之乡”等称号,宫川蜜桔、温岭高橙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是农业部命名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创新试验区。

 

      “两区”五年成果丰硕

  近年来,温岭市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抓手和主平台,加强发展规划编制,在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要素保障上狠下功夫,扎实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1.04万亩,现代农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7亿元,建成面积11.45万亩,先后建成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综区2个、主导示范区5个、精品园15个。

  通过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农业设施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2.3万亩,约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25%。其中,西瓜设施栽培面积3万亩左右,葡萄设施栽培面积5万亩左右,设施栽培率达到100%;生猪设施养殖率达到93%,家禽设施养殖率在80%左右。

     通过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农业规模效应日益凸现,大棚西瓜、大棚葡萄和水产养殖等区域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全省领先,现代农业园区内主导产业亩均产值和效益分别为10676元和5719元,规模化经营户户均纯收入达到13万多元,并示范带动5万多农户增加收入,吸纳社会劳动力17200多人。

  通过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和生态化水平有效提升,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7%以上,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和重大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实现全覆盖,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

  饭碗“端”得更有底气

  2010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温岭市开始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五年间,全市累计投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资金14623.5万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5个,粮食综合保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通过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全市新建和修复了一大批农田生产基础设施,大大提高了全市的粮食生产能力。全市共新建或修建功能区内各类道路近30万米,排灌渠道43.8万多米,新建跌水井907只,下田坡新增449个,机埠新增75座、修复46座,桥梁新建5座,平整土地23278平方米,农用电线修复8250米,种植绿化树木17440株,对23.6万多米的道和5.2万米绿化树进行了清理整修,建成了大溪镇冠山育秧烘干服务中心、滨海镇顺丰育秧服务中心和箬横镇东升粮食烘干服务中心等30个育秧烘干服务中心,建成稻谷烘干等用房12191平方米、仓库3150平方米、简易棚1032平方米,育秧连栋大棚16716平方米、单栋大棚126850平方米,购置了烘干机75台、播种流水线12条,每年可为周边6万亩水稻、近1.5万户农户提供插秧、烘干等服务,这些设施的建成,大大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率,提高了抗灾、抗风险能力,促进了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五年来,粮食生产功能区内通过精确定量栽培、超级稻高产高效集成栽培、轻简栽培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的试点和推广,以及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持续开展,有效带动了全市水稻的平衡增产,提升了水稻单产水平。近5年来,全市水稻平均亩产466公斤,比前10年平均增36公斤,增幅为8.4%。最可喜的是早稻,近5年平均亩产达到426公斤,比前10年平均增52公斤,增幅达到13.9%。

  这些成效的取得,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的大力推动。五年来,该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粮食生产促进。为加强建后管护,该市还出台了《温岭市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办法》,以市财政每年每亩10元、镇接(街)按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的标准安排管护资金,重点用于农田基础设施日常维护和专项维修补贴,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能建得成、管得好。

     主导产业风采更甚

     2010年以来,温岭市按照“管理强化、机制创新、主体培育、要素集聚、产业提升、科技推动、生态发展、示范引领”的总体思路,深入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工作,全面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现代农业发展层次有了新的提升。截至2014年年底,该市已有东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南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等2个综合区,果蔗主导产业示范区等1个示范区以及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另有新河茭白主导产业区和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0个新兴农业培育基地也已基本建成。

  为强化对园区创建的管理和指导,该市建立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办公室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为园区建设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把园区建设纳入对镇(街道)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化工作督查,保证园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五年来,该市每年安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专项资金1200万元,每个产业示范区、农业精品园分别安排项目扶持资金200万元、100万元,园区内主干道路、农业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以各级政府投资建设为主;生产设施设备建设以园区创建主体投资建设为主,财政扶持为辅;农业加工、仓储物流、产地交易市场建设通过招商引入民间资金投资建设。

 

          为促进规模化经营和新型主体培育,该市对园区内流转期限长、经营面积大的土地经营权流转,财政给予每亩200元不等的一次性补助。目前,已有16家省级示范性民专业合作社家、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台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园区创建,园区内实现土地流转面积9.24万亩,比例达到75.1%。目前,园区内企业已拥有绿色食品认证21个,有机食品认证6个,拥有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浙江名牌产品和浙江名牌农产品14个,浙江著名商标6个。

      为丰富和优化园区内农业生产的内容和层次,在园区主导产业提升的同时,该市立足生态环境优化,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牧结合、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以及粮经轮作等新型农作制度,在园区内推广“畜禽-沼液(沼渣)-西瓜(葡萄、果蔗)”、“葡萄枝-食用菌-马铃薯(芦笋)”、“葡萄-温岭草鸡”等多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瓜稻菜”轮作、果蔗套种马铃薯、葡萄套种蔬菜等农作制度,初步实现了品质提高、地力培肥、资源利用、生态改善、效益增加的多重效果,促进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内共建立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点8个,实施粮经轮作面积近9.6万亩,农牧结合面积3.1万亩,形成了一批理念先进、设计合理、可看可学的示范基地,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树立了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