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两区”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

12.08.2015  17:44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农业“两区”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7月29日
 

  农业“两区”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


  为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以下统称农业“两区”)绿色发展水平,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强省建设,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建设绿色农业强省为目标,以富民、生态和市场为导向,通过在农业“两区”内实施产品质量、生态循环、新型主体、设施装备、“两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融合和科技服务等六大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农业“两区”绿色发展,全面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技先进、融合发展”的绿色农业产业体系,使农业“两区”成为全省农业绿色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到2017年,总体目标为:
  ——产出高效。力争完成5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和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亩均产值比周边区域高出20%以上,其中现代农业园区亩均产值超过8000元。
  ——产品安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90%、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率达到90%;农业“两区”产地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其中20%左右的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或有机农产品认证。
  ——资源节约。农业“两区”资源节约型农作制度、节水节地节能技术广泛应用,农业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氮肥、化学农药施用总量比2014年分别减少4%、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
  ——环境友好。农业“两区”畜禽排泄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废弃物基本回收处理,土壤清洁率达到90%以上;海淡水池塘生态化改造率达到100%、养殖尾水循环使用率达到80%。农业“两区”“三生”(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
  ——科技先进。加快实现农机农艺配套,“两化”深度融合,粮食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主导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
  ——融合发展。农业“两区”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比周边区域高出20%,社会化服务基本覆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紧密联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200亿元,建成50条总产值达80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1.加强农业“两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管控。完善农业“两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面落实政府部门监管责任和经营主体第一责任。加强农业“两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规范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投入品使用。按照一个产业标准、一张模式图、一张讲解光盘、一本操作手册、一个标准示范园的“五个一”要求,全面推广全程标准化生产,率先推进农业“两区”农产品产地准出、质量追溯等制度。
  2.推进农业“两区”“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两区”无公害产地整体认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积极鼓励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引导发展有机农产品,扩大“三品一标”产品总量和产业规模。
  3.加强农业“两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行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自主品牌相结合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模式,鼓励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统一使用品牌,创建区域公共品牌。加大品牌形象宣传和品牌产品营销力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到2017年,培育并做强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200个以上。
  (二)实施生态循环提升行动。
  1.推进农业“两区”生态循环发展。根据产业结构和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优化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结构和空间生态化布局。因地制宜推广种养结合、粮经(水旱)轮作、间作套种、林下经济、稻鱼共生轮作、浅海贝藻和鱼类间养等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加快农牧对接、沼液配送及储存池、畜禽粪便收集处理、沼气工程、秸秆收贮体系、池塘生态化改造等节点工程建设,基本实现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通过秸秆粉碎还田,用作畜牧饲料、食用菌基料以及固化成型燃料等途径,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尾水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循环使用率达到80%以上。
  2.推进农业“两区”全过程清洁化生产。全面推广配方肥、生物肥、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动科学施肥、精准施肥、减量施肥;加大商品有机肥、沼液、绿肥、秸秆等有机肥料应用,实现养分有机替换,减少化肥用量。强化病虫害测报预报,全面推广应用高效环保农药、兽药,实施物理、生物、生态等绿色防控技术和统防统治措施,加快农药、兽药减量。到2017年,农业“两区”推广商品有机肥50万吨,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500万亩。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环保处置体系。
  3.实施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农业“两区”土壤污染摸底调查,对重度污染区域,及时调整建设规划;对土壤污染较重区域,加强产地安全监管,科学合理调整适宜种植品种。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遏制工矿企业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农业“两区”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开展包括灌溉用水、土壤、农产品在内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指标的监测;启动以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为重点的试点工作。到2017年,农业“两区”土壤污染综合监测点达到500个。
  (三)实施新型主体提升行动。
  1.做大做强农业“两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大职业农民、农业领军人才等培养力度,组织推进“户改场、场入社、社联合”,培育并做强一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及其联合社。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农业名品、名企、名家。建立健全农业“两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相关主体名录,健全对基本农田保护、农地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的承诺制度,落实农业“两区”绿色发展的主体责任。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2.促进农业“两区”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协调作用,采取委托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推进整畈连片集中长期流转。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依法拓展农业“两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等权能,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
  3.加强农业“两区”融合发展。加强农业“两区”各类生产经营主体之间的生产、供销和信用合作。引导农业生产、农资经营、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主体,通过契约订单、产权联结、股份合作等途径联合发展,深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县域农业“两区”重点选择若干个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扶大扶强若干领军主体,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支持形成1—2个集种养、加工、贸易、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充分发挥农业“两区”生产、生态和景观功能,推动与旅游、养生、教育、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
  (四)实施设施装备提升行动。
  1.加快推进农业“两区”“机器换人”。深入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主导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示范工程,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提高农业“两区”农机覆盖率、渗透力和质量效益。重点突破水稻栽植、粮食烘干、油菜收获、秸秆机械粉碎捡拾打捆等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适合旱粮生产的农业机械,推进茶叶修剪、采摘、炒制机械化,大力推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智能化管理试点,加速推广果蔬播种、育苗、移栽机械,提升农产品加工、冷藏保鲜设备保有量。到2017年,农业“两区”生产关键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2.加快农业“两区”设施农业发展。加大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力度,重点推广标准化钢架大棚、玻璃温室、避雨棚架、畜禽自动喂料系统、光温水自动控制系统及工厂化育苗、养殖设施装备,大力推广高位池、大棚设施养殖,建设一批现代设施栽培基地和养殖小区。到2017年,设施栽培面积达到200万亩,自动化喂料系统基本覆盖年出栏3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全面推进坡耕地雨水集蓄旱粮喷灌、农业园区智能化标准型微灌、林园地经济型喷灌、水稻区管道灌溉“四个百万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农业“两区”基础设施水平和旱涝保收能力。到2017年,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总面积达到100万亩,水产养殖设施化水平提高到12%。
  (五)实施“两化”融合提升行动。
  1.推进农业“两区”农业物联网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农业建设,重点支持规模设施基地、养殖场应用光温水自动控制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病虫害(疫病)预警系统等智能技术装备,加快农业“两区”机械、设施、智能“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到2017年,建成100个可供借鉴的农业物联网示范点,建成10个智慧农业示范综合区。
  2.推进农业“两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全面推进农产品经营主体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探索生鲜农产品网上直销。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电商特色地方馆,加强电商人才培训,培育一批新型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和区域运营平台。加强农业“两区”电商产业基地、电商服务点和供应链建设,加强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推广“田头市场+电商企业+城市终端配送”等营销模式,引导农业“两区”绿色农产品抱团开拓网上市场。到2017年,争取培育100亩以上生鲜农产品网络直销基地500家,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200亿元。积极对接渤海商品交易所、舟山商品交易所等大宗商品交易所,推动网上大宗商品交易。
  3.推进农业“两区”农业资源管理和监管服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为抓手,以公共服务中心为平台,全面建立益农信息服务社,实现农业“两区”信息服务全覆盖。积极推广生产经营主体应用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移动APP终端。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逐步集成耕地地力管理、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信息化系统,强化农业“两区”上图入库和农业大数据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两区”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测。
  (六)实施科技服务提升行动。
  1.推进农业“两区”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深入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作物高产创建行动,通过农科教协作、省市县联动,创建部级粮棉油高产万亩示范片100个、省级粮食高产千(百)亩片300个。大力发展旱粮生产,推进旱粮产品贮藏保鲜、冷链运输、加工开发和转化利用。大力推广应用稻菜轮作、林下经济、稻田养鱼(鳖)等新型种养模式,常年面积达到300万亩。
  2.推进农业“两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深入实施现代种业发展工程,加快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进程。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优先引入种业企业建立标准化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集中推广应用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主导品种面积占同类作物85%以上。集成推广应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扎实推进茶叶、水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绿色转型,加快推进新型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振兴湖羊、“两头乌”猪、蜜蜂等特色产业。
  3.拓展创新农业“两区”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提升1000个基层公共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服务中心作用,强化“3+X”职能的履行和“1+N”服务的延伸,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力度。大力培育多元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耕作、育秧、插秧等生产性服务。建立健全省市县联动的全产业、网络化、多功能的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体系,深入推进团队服务农业“两区”。创新农业“两区”金融支农服务,探索完善“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和“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新兴信贷模式;不断扩大农业特色保险和政策性保险的覆盖面,支持农业信用担保机构为农业“两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农业“两区”绿色发展作为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各类资源,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农业“两区”办要加强统筹协调,牵头提出分年度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确保农业“两区”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强化农业“两区”绿色发展的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支撑,完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林业发展与资源保护、海洋渔业综合开发与产业发展、水利建设与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两区”绿色发展。坚持政策支持和市场运行双轮驱动,加大金融支农政策支持力度,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两区”绿色发展。
  (三)强化部门协作。省级有关部门之间、省市县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同配合,完善政府领导下的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工作机制。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商务、海洋与渔业、金融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积极做好农业“两区”绿色发展有关工作。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7月3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