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三里亭南区块

05.09.2017  12:12

  “举步维艰。”

  想起位于三里亭直街119-5号的老房子,陈煊栋脑子里总会蹦出这四个字。

  “太挤了,真的太挤了,当时只六十七平方米,我们三代同堂都在里面,一家老小十口人,转个身都难。”

  老房子很潮湿,到了黄梅天,床下面都是水。老房子当然没有天然气,也没有抽水马桶——可以说,这里的“早高峰”很早,早到从倒马桶开始。

  坦白讲,三里亭南区块,是一种看得见的“围困”——200余住户的住宅被机场路、秋石高架和现代时尚的公寓楼包围,一边是高端楼群,一边是衰败老街,与繁华近在咫尺却判若两个时代。

  这样的环境确实急需改善。

  作为今年江干区城中村改造的“第三大战役”、“双城融合”区块中的首个启动区块,三里亭南区块改造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机遇所致。“到目前为止,江干区城中村改造已经签约5162户,完成率91%;拆除4538户,完成率80%。”江干区城改办专职副主任吴月华说。

  如今,三里亭南区块住户签约工作已经顺利收官。

  对陈煊栋一家来说,也算是和老房子挥手说了再见——“咔嚓”一声,记忆定格在一张张全家福上。

  拆出民生

  被“遗忘”的百年老街

  距离武林广场仅3公里,三里亭直街多年来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这条直街曾经风光过——早在上世纪初,这里便形成了街区格局。

  楼达人1950年就来过这里。“那时候直街已经有了,早晨乡民将自己种的蔬果拿到这儿兜售,形成了热闹集市。”

  对这些记忆,他专门写了篇文章。

  这一片的历史,其实还更早呢。这里曾是机坊最集中的地方,史称“艮山门外丝篮儿”。

  直街繁华,更是因为1949年后这里陆续冒出了红霞丝织厂、西子绸厂等。一到下班时间,工人鱼贯而出,直到消失在烟火气十足的巷子尽头。

  “房子建在这,就是看中离单位近,当年我爷爷在红霞丝织厂里管电梯。”陈煊栋说。

  封鲜花也是工人中的一员。1988年,她家造起了二层小楼,是整条直街第一座“小洋房”,“多少骄傲啦。”

  不过,时至今日,两层小楼在周围迅雷不及的城市化面前,早已“掉队”。

  老房子没有卫生间,住户大多自挖化粪池。机场路147号,墙门里住着4户人家。“我出生就在这里,现在90岁的老娘住。”74岁的柏家兴说,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家家户户倒马桶。为了解决如厕难问题,属地闸弄口街道花了很大力气,为符合条件的家庭建立了简易厕所。

  “出租也租不上价,外地人都不高兴住。”陈煊栋说。

  让居民头疼的,不仅是环境卫生,还有安全隐患问题。直街35号,是这一片最老的房子之一。吴大伯保存至今的土地证,是杭州市政府于1952年颁发的。

  房子是他爷爷的爷爷造起来的,传到他手上,已经是第五代了。“每年台风天,社区天天来上门,就怕房子挺不过去。”

  因为承重梁早已开裂,屋顶有下沉现象。

  这片城市化的“遗留”区块,“存在D级危房三处,还有不少是C级。”闸弄口街道闻皇庙社区书记郑杭说,“台风天,我们要24小时值班,水一积起来,得赶紧抬着水泵进到居民家里抽水。还有下雪天,雪一压,这种老房子相对容易塌,我们得赶在这之前摸排、加固,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拆出信任

  脚步量民情,实干赢民心

  都说拆迁是天下第一难事。

  难在哪?难在人心。

  在闸弄口街道党工委书记胡秋腾看来,三里亭区块还有个“五多三难”——

  “五多”,即遗留问题多、困难群众多、老弱病残多、安全隐患多、房屋纠纷多。

  区块内60岁以上老人有68人,平均每2户就有1个老人,老年人比重较高;无证房产面积达8250.97平方米,占房屋总面积的60.7%,未登记建筑认定难度大;房屋产权共有人多,历史遗留问题多,1/3家庭存在共有证情况,个别家庭有15本房产共有证,近1/3的家庭存在产权纠纷问题;危旧房隐患和消防安全隐患突出。

  “三难”,即环境治理难、排危改造难、开发平衡难。

  区块内市政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缺乏基本的排污、排水、照明等设施;C级、D级危房数量多,排危治理难度大;根据原有控规开发,资金缺口较大,必须调整用地规划。

  “我们在动迁工作中,特别注重民生,特别注重过程,特别注重质量,以政策制定、执行及后续服务的公平公正,赢得居民群众信任支持。”他说。

  这一点,也体现在所有动迁组工作人员的行动上。

  任淑萍,闸弄口街道闻皇庙社区副主任和治保主任。她就遇到一个“大户人家”——涉及17个产权人,产权细分至1/72,是整个拆迁过程中产权人最多,份额最为细化的一户人家。

  在前期摸底调查走访过程中,她与每一位户主都加了微信,及时将征迁的重要信息告知他们,并且尽可能及时解答户主的疑问,良好的服务质量和快速的反应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

  诚恳、细致,是拆迁户对任淑萍的一致印象。

  还有张剑,闸弄口街道综治科长。没到指挥部执法保障组前,他也忙,但偶尔还能陪陪家人,照顾年迈的父母,特别是病床上的父亲。

  而现在,不仅要完成大形势下综治面上的所有工作,还要肩负起拆迁区块执法保障组的各项任务。从前期对经营户、流动人口的地毯式排摸,到现在的清退第一阶段,由于要盯牢拆迁区块经营户、流动人口的清退进度,有时候白天没人的出租房到了晚上才有人,张剑和派出所的同志便晚上上门做房东、租户的思想工作,需要现场解答处置的一忙就到了很晚。

  大家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

  除此之外,这期间街道还与辖区同心圆单位、公益组织一起,为大家提供了为期1个月的动迁点单式服务。比如为征迁家庭提供全家福拍摄,为居民免费设计家装,提供特价套餐,帮80岁以上老人联系养老机构,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等。闸弄口街道纪工委也同步加大了整体征收工作的监督工作力度,确保征收工作全程公开、公平、公正。

  拆出发展

  最大的民生工程让未来可期

  城中村改造,让未来可期。

  作为闸弄口街道今年最大的民生工程,在市城投等单位的大力协助下,这个百姓期盼了近20年的征迁工作正式启动了。再过几年,这里要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造一个大型停车场,完善区块内公共停车功能。

  街道一以贯之的暖心服务,也会继续践行。

  尤其是在为老服务方面,有个“助医、助安、助急、助餐、助洁、助聊、助行、助乐、助学、助购”十助服务。

  其中在助医方面,早在2014年10月,街道就开始实行签约医生服务,依托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机制,为辖区居民提供护理、康复、营养、药事、失智干预治疗等多样化居家医疗服务。

  针对有医疗需求的失能及半失能老年人、残疾人和有康复护理需求的签约居民,还提供包含急性中、后期照护服务、出院准备服务计划、居家护理、居家康复、居家药事和居家营养等六大类36项服务。

  从2016年开始,闸弄口街道还在红梅社区、天仙社区、蓝天社区试点建设了“健康小屋”,引导老年人到照料中心活动,使用仪器自测,实现日常的健康检测。还搭建了智慧健康养老信息服务中心,与老人的签约医生手机APP进行关联,设置健康数据异常报警,实现签约医生为老人提供实时健康医疗服务,为老人预防治疗疾病提供可靠的健康大数据。

  同时,正常监测数据和异常预警信息还将同步更新至老人亲情号码上,让亲人及时了解老人身体状况,实时远程信息共享。

  三里亭南区块,春天来了。  孙钥王盈王通/文法鑫/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