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群青年皮匠再现手作之美——新工匠,走进制造时代
核心提示:
眼下,全社会对于工匠精神高度关注与认同,另一方面,一些老手艺日渐式微,也是不争的事实。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如何在求快求新的工业时代得以延续?
浙江乡土间,许多年轻人正在以他们的青春热情与无限创意,追逐着自己的手作之梦。他们尊重传统,却又不拘泥于传统;他们志在创新,却懂得通过日复一日的苦练,夯实技艺之基。他们是朝气蓬勃的新工匠,亦是中国制造的未来之星。杭州一群青年皮匠再现手作之美—— 新工匠,走进制造时代本报记者 陆 遥
磨皮、运刀、飞针、缝线……90后小皮匠叶雯的一天,往往从工作间里的这一套“独门武功”开始。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里,花上几天甚至数周时间,用全部精力纯手工去制作一个钱包、一个卡套,还有必要吗?
眼下,杭州就有这样一群年轻人,秉承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凝聚经验,追寻匠心,为我们呈现手作之美,也让皮具这门经久的手工艺焕发出新生光芒,越来越有创意。
在“个种”工作室里,学员们正认真地钻研着。
一张皮
包裹人生哲学
一张宽大的工作台,一块纹理规则的牛皮,几把自制的裁皮工具……这是今年30岁的手工皮具爱好者费迪几乎每天都要亲密接触的几件物品。
2012年,大学刚毕业的他放弃循规蹈矩的工作,回到建德开了家餐厅。经营餐饮之余,他在机缘巧合下接触到了一些手工缝制的皮具作品,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门手艺。
那时候,国内做手工皮具的人还不太多,大部分爱好者只能通过购买专业书籍或者上网查找资料进行自学,有时候甚至连制皮工具都需要自己动手来制作。“比如我平时常用的这把马赛克纹的裁皮刀,因为要涉及到钢材的烤制,我经历了十多次反复的尝试,耗费一个月多才完成。”他说。
如今,摊开一块完整的皮料,费迪只要轻轻一摸便能了解它产自哪里,属于植鞣革还是油蜡皮。而他要做的,就是唤醒皮革的记忆,把它们制作成适于打造的产品。
“皮和人一样,都有脾性。”他说,做皮之前,首先要感受皮的纹路,在一张皮面上选择品质最好的部分,“那些国外的高端定制品牌,一整张皮往往只能做一两个小钱包,材料损耗率特别大。”
从一张原始而完整的皮料,蜕变成一件精致完整的作品,需要经历打版、下料、打斩、缝制、打磨、封边等近十道工序。为了让作品更精细,许多步骤还要重复好几次,费时费力。精益求精的人,哪怕只是做一个卡包之类的小皮件,就要花上三五天,重复不停地劳作。
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一个与当今批量生产的工业时代相悖的工种?费迪说,他记得Salvatore Ferragamo的顶级御用手工艺师Filippo Picone曾经说过,每一件手工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这可能是纯手工艺制作的皮具与流水线成品的最大不同。在这些偏执的喜爱之后,凝聚着每一位有心人的执着坚守。
但费迪也有着自己的想法:“现在,大家有时候容易走上极端,要么一味废弃老东西,全部加入现代化元素,要么固执坚守传统手工业,所得到的报酬又常常入不敷出。”他认为,年轻人玩皮具,既要去传承老一辈的技艺,同时也要求新求变,在这门传统艺术中加入自己的设计和创意,让它能因此焕发出新的生机。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陆遥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