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为何变“外需”

15.02.2016  12:18

    由于国大人多,国人消费能力确实够强;本来应该是扩大内需、拉动国内消费,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结果却让巨大的市场跑到了国外、境外,“内需”变成了“外需”。  

    春节期间,日本再次涌现中国游客“爆买”。日本什么产品最受中国游客的青睐?如果你还以为是电饭锅、马桶盖,那就OUT了!答案是安全套。而且有的名牌还经常卖断货。有网络媒体报道说,中国人超级强悍的购买力以及巨大的市场需求,彻底拯救了日本安全套这个产业。

    安全套属于“日用品”而非“奢侈品”。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中国人买走全球46%奢侈品,被称为“行走的钱包”;随着电商的兴起、代购的红火,如今不“行走”也能做“钱包”,可直接网络“海淘”。

    好吧,本来应该属于“内需”的,结果变成这样的“外需”了——此“外需”是特指,是国人的海外消费需求,不是指对外出口。由于国大人多,国人消费能力确实够强;本来应该是扩大内需、拉动国内消费,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结果却让巨大的市场跑到了国外、境外,“内需”变成了“外需”。

    这主要是市场决定的——一是产品的质量因素,二是市场的价格因素。东西好,价格又比国内便宜:数据表明,酒类产品平均价差高达64%,最高价差达85%;腕表平均价差33%,最高价差83%。而消费者常买的服装、香水、箱包、化妆品和皮鞋,价差也大多达到30%。其结果必然是供需两旺。

    在消费观念上,当然需要倡导理性消费。就如去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联合国所确定的主题——“七十亿个梦想:一个地球,理性消费”;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数量将增至96亿,若不改变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届时人类将需要3个地球的资源才能满足生活和消费的需求;所以,我们要“践行绿色生活”,包括“节俭过节”也是题中之义。

    而在消费市场上,则需要让海外消费回流。目前国内高端零售业发展滞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改革都还没有到位,以致引领消费回流比较乏力。品牌的品质提升,则是消费之本。在国内生产的,无论是民族品牌还是外国品牌,只要品质提升到位,市场都很广阔。智能马桶盖哪里用得着去日本抢购,我不久前网购的杭州产松下马桶盖,品质就木佬佬好。

    中产阶层的兴起,对“国内制造”提出较高的品质要求,产品要有创意设计、要转型提升。当我国中产阶层的人口达到一两亿、两三亿时,必将给升级的产品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给中国制造带来非同一般的美妙福音。

    春节我回到老家丽水青田过年,得知家乡致力于将乡愁转化为发展动力,变成“乡愁消费”,由衷感到钦佩。青田是著名侨乡,我的家乡仁庄镇,则是世界农业遗产“稻鱼共生系统”传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回家乡发展“稻鱼共生”产业,全镇稻田养鱼6000多亩,年产田鱼600余吨,无论是活的田鱼还是晒好的田鱼干,价格都很高,且供不应求,其中很大一部分销往欧洲,成为青田华侨的“乡愁消费品”。这是建设富有“浙江味道”美丽乡村的典型图景,把山水的文化元素和经济因素同时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让人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而且还把山水乡愁变成了拥有巨大市场的“消费品”,变成了“金山银山”。

    回过头来看,去日本抢购安全套,回中国爆买田鱼干,两种情形对比太鲜明——前者应该是一时的,后者应该是恒久的。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徐迅雷        编辑:叶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