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大放异彩

04.10.2015  10:23

  

开幕式盛况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左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纯杰(右二)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厅长佟国清(左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乔玉光(右一)的陪同下参观展览。

  

呼和浩特展区

  

俄罗斯族传统民居木刻楞

  

阿拉善展区

  

观众如潮

  

达斡尔哈尼卡

  

蒙古族刺绣

  

糖塑技艺堪称一绝

  

驯鹿皮毛剪刻画备受青睐

  

小搏克手

  

小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互动

  

非遗展演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民族文化的基因与根脉,是草原文化的重要资源,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以来,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8个,自治区级项目342个,盟市级项目1190多个,旗县级项目2310多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2名,自治区级传承人564名,盟市级传承人2104名,旗县级传承人3732名。

  为向社会全面展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就,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主办,内蒙古展览馆、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内蒙古艺术研究所和各盟市文化局承办的草原文化遗产日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于9月6日至12日在内蒙古展览馆举行。

  展览期间,接待观众21万余人次。社会效益显著,社会反响强烈,社会舆论好评如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两次到现场参观并指导工作,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杨成旺出席开幕式。

  展览·展示·展演·展销

  ◆非遗重点项目展览。在自治区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推荐、筛选,确定320个项目进行展出,并补充了一些盟市和旗县级项目,基本涵盖了内蒙古十大类非遗项目。

  ◆非遗精品实物展。从全区征集、精选100多件(套)非遗精品实物陈列展览,这是首次在自治区层面集中展出。

  ◆非遗音乐、舞蹈、戏曲和民俗等类项目展演。从全区精选30多个非遗项目、70多个节目、150多名传承人演员。这些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非遗节目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为了“”到理想的座位,很多观众大清早就等候在门口。场场爆满,就是对展演的最好点赞。

  呼伦贝尔市的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朝鲜族等民族服饰展示,达斡尔乌春演唱、达斡尔鲁日格勒舞蹈、巴尔虎长调、巴斯克节抒情歌舞,以及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长调《团尾巴马》、阿斯尔《阿都沁阿斯尔》、呼麦《锡林宝格都山》、查玛舞《巴嘎查玛》,通辽市博舞《吉祥草原》,阿拉善盟陶布秀尔弹唱《我的和硕特故乡》、喀尔喀民歌《溜溜的黄走马》,兴安盟科尔沁长调,赤峰市胡笳筚篥演奏、纳诺—卡吉德玛舞蹈,巴彦淖尔市乌拉特民歌等接连不断的精彩演出,让观众体验到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浓郁风情。

  ◆传承人手工技艺展示。确定154名传承人,现场展示手工技艺136项,并与观众现场互动、传授。蒙古族小学、先锋路小学、娜荷芽双语小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学生和社会群众共1000多人参与“传承人手把手教学”互动活动。

  ◆非遗衍生产品展销。在展览馆广场搭建10个传统蒙古包,引进37家生产性保护企业,现场销售非遗衍生产品。展览7天内,销售金额1000多万元,大部分产品供不应求。

  ◆非遗保护摄影图片展。通过160多幅图片,全面展示内蒙古非遗保护、传承现状。

  展览期间,还举办了两场传承人讲座,共600多名传承人聆听讲座,以及内蒙古岩画艺术展和“万里茶道与内蒙古”展。

  场景·实物·视频·互动

  ◆还原生活场景,用实物说话。12个盟市分片布局,每个盟市根据本地传统文化特色,突出实景和环境的营造,注重生活化和活态传承的表现形式,将非遗项目和内容融合其中。

  ◆突出非遗活态展示,注重互动体验。参展人员都是各级文化部门命名的传承人,是经过层层推荐、筛选产生的。展览突出传承人技艺活态展示,并且强调互动传承。展览馆二楼专设剪纸、布贴画、刺绣等项目“传承人手把手教学”互动区。展览期间,1000余人参与互动,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还把美术课堂搬到展览现场。

  ◆展览手段综合运用,注重创新。除图片、实物、视听、活态展示等形式外,还首次制作了非遗项目分布电子地图、设置了项目卡片墙,方便观众抽取学习。通过手稿、档案、展品、出版物等,集中反映了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马头琴音乐和服饰艺术4个重点项目抢救保护历程,展示了国家级传承人的风采。

  ◆强调非遗文化宣传展示的同时,注重非遗如何利用、如何走进现代生活。非遗生产性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保护路径,这次展览专门开辟衍生品展销区,效果非常好。展馆内传承人展示技艺的同时,也销售了大量作品。内蒙古展览馆还适时开发了书签、杯垫等非遗宣传品,很多观众和文化公司都认为创意好,市场空间大。非遗是金字招牌,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保护、传承方向,应该帮助传承人群提高审美能力,提高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水平,使产品更好地融入和促进现代生活。

  观众如是说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盛况空前,好评如潮。

  观众毕明明:非常棒的展览,有利于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有利于民族团结。

  观众白亮:传承民族遗产,建设美好家园。

  观众严静:民族遗产,美不胜收,千秋传承。

  观众蒙根高勒:民族记忆,老百姓心手相传。

  观众温志良: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观众伊莉:这次展览非常好,我作为一名蒙古族同志感到很自豪!我准备回去叫我们全家——儿子、儿媳和孙子都来参观,并告诉周围的同学、同事、战友都来看一看。建议主办单位每年或隔一段时间举办一次。这样的大众普及活动很好!

  观众内蒙古行政学院社会文化教研部王志海:代表教研部全体同事,强烈要求延长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