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创新数字文化服务模式 “铁盒子”打通“最后一公里”

22.07.2015  13:41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满都拉镇距离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288公里,这个位于中蒙边境的草原小镇有着长达53公里的国境线。7月17日早晨,牧民乌达木骑着摩托车,颠簸近一小时从他所居住的村子额尔敦敖包嘎查来到位于满都拉镇中心的综合文化站。乌达木怀中抱着一个不起眼的“铁盒子”。

  多则一个月,少则半个月,乌达木就要这样往返一次。问他在做什么,乌达木说:“加油!”需要“加油”的并不是他的摩托车,而是那个“铁盒子”。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计算机网络部主任张树杰揭开了“铁盒子”的“秘密”:“这个‘铁盒子’叫做‘移动数字加油站’,是个小型、便携式的一体机。它集服务器、存储、无线WiFi为一体,配合便携式天线,辐射半径最远可达5公里。每个数字加油站都存储有2T至4T的数字资源,2T的存储器就能放入1万小时的蒙汉文精选视频、7.2万册蒙汉文电子图书等内容。平台上的资源可谓海量。

  张树杰告诉记者,移动数字加油站分三级,一级设在互联网可以到达的乡镇,二级设在距离乡镇较远、无法接入互联网且牧民相对集中的定居点,三级设在更为偏远的居住分散或不固定的牧民居住点。每级移动数字加油站都存储有2T至4T的数字资源,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居住在信号覆盖区域内的牧民可以借助WiFi,用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在线访问移动数字加油站的数字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馆长、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主任李晓秋说,内蒙古地理环境特殊,1000万农牧民生活的地方远离城市,这些区域网络覆盖面小。如何让偏远地区的农牧民能上网,通过电脑、手机等享受到优质的信息资源?“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就是内蒙古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按照文化部实施“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工程建设要求,结合内蒙古的人文、地理环境情况实施的一项创新型数字文化服务模式。利用一个设有大功率无线WiFi的铁杆,最远可以辐射5公里左右的区域,24小时不间断运行,只要有一台终端设备,在有效距离内就可以访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所提供的所有数字资源。

  “以前,乡镇就是文化共享工程的末端,到了那儿就难以推进了。”国家为共享工程投入了很多资金,但因为网络没办法到达农牧民家里,海量资源就不能为基层群众服务。回忆往昔,李晓秋不禁感慨。自2012年8月启动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以来,已在全区10个盟市的28个旗县共建设242个一级数字加油站、2个二级数字加油站、810个移动数字加油站,服务地域面积达40余万平方公里,累计服务农牧民达200余万人。“正是凭借这一根根铁杆子和一个个‘铁盒子’,真正打通了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李晓秋表示。

  乌日才胡是满都拉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她说,像乌达木这样的牧民“加油员”,主要负责传输资源。但如果牧民有特殊原因不方便来镇上更新资源,文化干部会上门为他们服务。乌日才胡告诉记者,牧民们依靠饲养牲畜生活。有一次,一位蒙古族老大爷家中的母牛难产,听说文化站的数字加油站可以提供视频技术资料,就急忙赶来下载,最终依据平板电脑上的资料解决了问题。乌日才胡表示,牧民们除了平日听音乐、看电影来丰富精神生活外,还需要养殖技术、法律法规、蒙语的电子书等各类资源。

  数字服务刚刚走进蒙古包的时候,牧民们以为又是企业来村里搞工程,赚点钱就走。张树杰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这是免费的文化服务。直到天线架好,免费提供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到位,客户端也下载完成,各种文化资源出现在屏幕上,牧民们才真正相信了张树杰的话。“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让一位年近七旬的大娘第一次通过手机听到了音乐,看着她兴高采烈地跨上摩托车、戴着耳机哼着歌去放羊的背影,张树杰很感慨。“我们做了通讯运营商不愿意做的事情,而百姓也真正得到了文化带来的幸福感。”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