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三变”的文化样本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走访时,“三变”可谓是采访组一行听到的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三变”是什么?为何会“像民谣一样深入人心”呢?
“三变”即“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句话的简称,是六盘水市立足山区实际,破解贫困地区发展难题,探索出的一条改革新路。具体来说,通过“三变”,把农村沉睡的土地、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入股企业或合作社,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从农民到股民的身份转变,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走出一条精准扶贫、共享发展的农村科学改革发展路径。
“三变+”为引擎,推动文化发展
从2014年推广“三变”改革以来,六盘水市共有35.26万户116.53万人变为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的股东,六盘水共整合扶贫开发类资金1.71亿元,推动5.13万贫困户16.6万贫困人口参与“三变”,带动22万贫困群众脱贫。
作为一个因工业而兴的城市,六盘水市一直将煤矿、钢铁、建材等产业作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忽视了地方特色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随着“三变”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文化产业。
2015年12月,六盘水市文化产业助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组发布了《文化产业助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报告表明,六盘水市文化产业发展较快,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5.56亿元跃升到2014年的28.25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从0.91%增长到2.71%,但依然存在规模偏小、创收能力不强、产品简陋粗糙、缺乏文化创意能力、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
报告特别指出,文化产业与“三变”结合尚缺乏好的契合点。必须具备专业素养的劳动者,才能够以自己的劳动或者劳动产品作为股权参以“三变”模式进行文化扶贫。文化产业经营者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知识面窄,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有文化、精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严重缺乏,文化产业与扶贫工作难以完美契合。
在今年3月中旬的一次专题调研“三变+文化”工作会议上,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三变”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魏雄军指出,六盘水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要以“三变+”为新的引擎,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参与到文化发展中来。当前迫切需要把“三变+”模式进行规范、拓展、定型。要把“三变+文化”尽快做起来,做出成效、做成品牌,将扶贫等资金、文化能人的技艺等入股到文化合作社,着力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长不大、长不强等问题。
激活农村资源,做强集体经济
位于水城县玉舍彝族苗族乡的海坪彝族文化园就是“三变”的成果之一,将351亩集体荒山、荒坡入股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彝族风情街项目,村集体及村民占30%,景区管委会占70%股份,村集体30%分红收益中的50%再分配给780名村民,其余红利用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救助救济。
据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赵玉雄介绍,野玉海千户彝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涉及1006户、23万平方米,第一期300户在今年4月建成,第二期700户预计今年6月底建成。该项目由农户将上级补助的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作为股金,与野玉海管委会入股建设,按照山地旅游度假房来打造,建成后产权归农户所有,由农户居住、经营,管委会统一管理,经营收益按照投资比例分成,待管委会收回投资成本后,经营收益按照管委会占30%,农户占70%的比例进行分红。
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地处大山之中,山高路险、交通不便,2001年之前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全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好在岩博村拥有一项“秘技”——沿用彝家独特酒曲酿造的小锅酒在村里已经有上百年历史。2004年,村支书余留芬建起了小锅酒厂,2012年,余留芬决定将酒厂改、扩建,希望以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对扩建面临的资金问题,余留芬提出“个人可拿出资金、拿出技术入股酒厂”的方案,最后筹资3072万元,涉及120多户。
在余留芬的带领下,岩博村采取“土地变股份、农民变股东”的方式,已建起了岩博山庄、岩博酒业、火腿加工厂和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村级资源被高效利用,集体和村民收入大增。如今,岩博村集体资产达6000多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1.4万元,彻底告别了贫困。
企业家带动乡村致富的实践
盘县普古乡舍烹村位于乌蒙山深处,生活着彝族、苗族等8个民族的200余户人,“偏僻、落后”曾是这个小村庄的标签。
在村民眼里,陶正学是舍烹村最先富起来的人。他16岁外出打工。2012年,快50岁的他带着30年积累的上亿元资产回乡开始创业。当年5月,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注册资金2000万元,陶正学任理事长,占股27%,村民占股73%。陶正学承诺每股20万元,可以多人合入一股,农户自筹一半,他垫资一半;实在困难的村民,可以从陶正学处借本金。就这样,世代务农的舍烹村民一个个变成了股东。目前,合作社已吸纳2864人,带动1161人脱贫,入社村民比前一年平均增收3000元。
2013年,陶正学又创办了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合作社占股20%,希望通过农业服务旅游业、旅游业再促进农业发展。依托合作社和旅游公司,盘县顺势而为,成立了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园区从舍烹拓展到盘县普古乡、水城县龙场乡的19个村,共种植经济作物近2万亩。
在2013年的舍烹村村委会换届中,陶正学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如今,娘娘山石漠化的山上种了刺梨,烂河滩变成了猕猴桃基地,烂河道变成绿地宝地,园区变成了景区,周边8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年前的不到3000元提高到1.1万元左右。当地传唱的歌谣“娘娘山下好风光,八村牵手奔小康”正是对上述事情的生动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