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区“六字诀”助力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

17.11.2016  13:02

 

【本站11月17日讯】路桥区地处温黄平原腹地,河道曲折狭长,上游来水排涝入海距离超过40km,受潮位制约,须候潮排水,极易成涝。今年以来,路桥区将治水重心由“治污水”转为“防洪排涝、防灾减灾”,唱响“六字决”,助力“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

一是“”。依托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的桐屿调蓄区,增强“西蓄”能力,把西北片上游的来水通过河道的流通和节制闸的调节作用,纳入栅岭汪调蓄区,经削峰后通过隧洞从栅浦闸排入椒江。今年,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计划投资6000万元,截至三季度,已完成投资4824.7183万元,完成率达80.41%。隧洞已完成单位工程验收,具备通水条件,调蓄区湖区在加快破堤破路施工,已开挖土方约10万方。排涝河道已累计完成开挖长度7.7公里,土方开挖约1万方,砼100m3。工程建成后,可提高温黄平原整体防洪排涝能力,使路桥城区等地的防洪排涝标准从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增加后备水源,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全区河道淤积情况的监测,将滚动轮疏和重点疏浚清淤相结合,沟通城区的单体池塘和断头河,消除排涝瓶颈,扩大水面率,恢复调蓄能力,解决局部的积水成涝问题。路桥区河湖库塘清淤工程年度目标投资2500万元,截至三季度超目标完成投资额3182.13万元,完成率127.29%,已完成清淤128.34万方,完成率101.86%,其中完成河道清淤85.34万方,池塘清淤43万方。

三是“”。增加往东和往南方向的排水出口,提高现有河道排水能力,加快排水速度,降低内河水位,减少淹没时间。在城区河道设置泵站,增强强排能力,解决城区河道宽度不足、排涝不畅的问题,增加排涝入海口门,改变候潮排涝的不利状况,实现24小时排水。为加大促排力度,推进省重点建设项目青龙浦排涝工程建设。该项目属于温黄平原骨干排涝工程,工程任务是以排涝为主、兼顾改善水生态环境和航运,该工程将通过新开、拓浚青龙浦河道,增加入海口门,形成温黄平原中部区域通江达海的快速排涝通道。预计建成后,可降低城区最高水位0.16m,减少淹没时间18个小时,有效提高全区的防洪排涝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目前该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审查和土地勘测定界。

四是“”。根据路桥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棚户区改造、新区建设和城区主干道路沥青化,适当抬高地面高程,提高防涝能力。例如在主干道财富大道与路桥大道交叉口北侧原来靠路桥大道边沟排水,由于盖板被沥青面层覆盖,进水不畅,导致雨天积水,另外由于盖板容易损坏,养护时将部分沟坑填埋导致更严重的积水。为解决积水问题,将此处路面标高进行调整,抬高104国道局部的非机动车道,使坡度更加顺畅,同时将以前堵塞的边沟排水系统改造成管道排水,并对破损路面进行修复。     

五是“”。严格按照浙江省水域占用管理办法,大力加强水域保护,维持合理的水域面积,有效遏制无序占用和破坏水域的现象,恢复河网水系的防洪排涝格局,提升河网的调蓄能力。继去年全区首次出台《台州市路桥区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审批试行规定》后,10月,路桥区政府出台了《台州市路桥区路桥区河道(池塘)治理项目管理办法》,就河道(池塘)疏浚清淤、岸坡整理、水系连通、河岸绿化、生态修复、引水配水和综合整治工程的项目管理、验收管理和区补资金等方面做出规定,在“确保和恢复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和池塘调蓄功能,保护和治理水环境,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六是“”。依靠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防汛,采取防汛防台防旱的科学措施,有效降低台风、暴雨和干旱的灾害损失。自去年开始,路桥区智慧水务建设全面铺开,预算资金1035.096万元,通过公开招投标,将投资513万元用于全区村级会商100%全覆盖、高密度高精度水雨情站点预报、水闸全面自动化升级改造等建设。当前,防汛会商网终端成功安装调试110个,完成进度35.48%;完成雨量监测点245个,完成进度92.80%;水位监测点36个,完成33.96%。高密度、高精准的信息化监测将使防汛防台迈入新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