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2600公里 “浙大军团”进军贫困彝乡

04.09.2019  17:31

  中新网浙江新闻9月3日电(童笑雨)沿着狭窄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在蓝天白云映衬下,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一派繁忙景象:一辆辆货车穿梭在山路上,满载着茶叶运往县城;林间乡野,野生菌在这里生长……

  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滇西南中部,普洱市最北端,是一座“坝子里的城”。曾经,这里交通闭塞,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内地发达地区。

  如今,4千多平方公里的彝乡大地正发生着巨变,浙江大学(下称“浙大”)扶贫团队的到来,激发了大山深处的动能。这块难啃的扶贫“硬骨头”,正变成具有代表性的精准扶贫样本。

  小城镇里作出智力扶贫“大文章”

  无量山的清晨,细雨霏霏,云雾缭绕,浙大驻景东县锦屏镇新民村第一书记苗晓明出了门。这是他在新民村的最后一个月。转眼间,这位浙大青年教师,来到景东已有两年。

  从东海之滨到彩云之南,自2013年开始,浙大就陆续向定点帮扶县景东县输送了8位挂职干部,苗晓明就是其中之一。

  初到景东,苗晓明担任的是锦屏镇斗阁村第一书记。一年里,他帮助斗阁村在锦屏镇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从倒数第二名上升至第三名;一年后,他来到新民村,帮助当地销售农产品,实现增收5%-10%,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12.64%降至3.49%。

  “当地老百姓听闻苗晓明要离开,全村两三百人都来送他。”景东县委书记李春荣对这一场景仍记忆深刻,但更多的还是感动。“浙大人来景东,都是把景东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许亚洲是浙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党委副书记,今年他成为了景东的挂职副县长,“浙大滇西景东人”是他的微信名。在他看来,浙大和景东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共同体。“景东不仅是我们要帮扶的地方,更是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实验田。”

  事实上,除了为景东县发展把脉,在长达七年的扶贫工作中,浙大不遗余力地邀请当地青年骨干医生、中小学校长赴浙江学习培训,还选派专家教授到景东,开展产业知识培训。

  “鲁兴萌教授是蚕桑专家、陈再鸣教授是食用菌专家、尹兆正教授是乌骨鸡专家。如今,他们都是景东产业发展的智囊团和引路人。”李春荣说。

  “浙江大学定点帮扶景东,用心、用情、用力参与脱贫攻坚。”浙大党委书记任少波说,浙大依靠自身优势既在解决当前困难上持久努力,更为景东未来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打下坚实基础。

  如其所言,七年坚守,以“智力扶贫”为突破口,浙大在景东这片滇西南土地扎下了根。

  “教授军团”激活产业“造血”功能

  搭乘浙大的“智慧快车”,景东开始跳脱出原有的固有思维,转而与现代技术接轨,向产业转型升级“进化”。

  两个多小时的飞机,在盘山公路上颠簸近八个小时,食用菌资源开发首席专家陈再鸣终于到达了浙大与景东自然保护局共建的野生菌资源保护实验室。在这里,他工作了六年。

  六年里,他每年抽出近3个月的时间,在大山深处寻找野生菌资源并进行分类鉴定和驯化栽培,指导村民科学种植生态栽培的野生菌。“当地野生菌售价比较高,但产量有限,无法达到很高的经济效益。如果进行生态栽培,就能通过分离、驯化和繁育获取人工纯菌种。”

  经过3年的努力培养,陈再鸣和本土研发团队成功获得景东特有珍稀野生“小香蕈”、珍稀野生灵芝“白肉灵芝”等10多个野生菌纯菌种,探索建立了“野生菌驯化—生态栽培—深加工—品牌销售”的野生菌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模式。

  除了野生菌,陈再鸣还将目光投向灵芝种植,引进浙江两家合作社在景东种植灵芝,建立示范基地。

  校地携手耕耘,厚积薄发。如今,灵芝项目已为景东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约60亩的栽培面积,预计一年能为种植户带来近600万的农业产值。

  “6年坚持,绕地球四圈,就为一朵菇”。这是陈再鸣写在朋友圈中的一句话,是他6年来往返浙大、景东的里程数,也是诸多浙大团队在当地发展产业的缩影。

  其中,产业首席专家尹兆正带领团队在景东探索建立了“种鸡培育—集中育雏—生态放养”的乌骨鸡养殖新模式,实现乌骨鸡出栏数量提高200%以上,产值增长为3.8亿元,带动脱贫人口6.5万人。

  七年拼搏,浙大循着当地产业发展脉络,向更深处延伸,带动景东这一“坝子里的城”,激荡出新的经济活力。

  一家之力“带”出大市场

  实现精准扶贫,并非一日之功,为了在景东脱贫上发力,浙大“攒指成拳”,借助“泛浙大”力量,打通了景东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

  一直以来,群山掩映中的小城景东都因交通原因,无法向外输出自己的农产品。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实不然。交通是制约景东农产品‘走出去’的拦路虎,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把这一损失降到最低。”浙大地方合作处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浙大后勤集团已与景东双福农牧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品采购合同,并在校内超市设置了景东农产品销售专区。

  浙大超市货架上,随处可见核桃仁、火腿、核桃乳、茶叶等产品;浙大食堂窗口,景东东坡肉、景东狮子头已成“网红”食品。

  带动校内消费,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景东农产品的知名度,但在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上,仍显得底气不足。

  为此,浙大依托学科优势,搭建了“互联网+”购销对接平台,先后推荐拼多多、建设银行善融商城等电商平台与景东县开展合作,一条公司+农户+合作社+学校的销售产业链逐渐形成。

  除了“销售网络”在穿梭密织,景东的市场化扶贫模式也进行得风生水起。

  2018年11月,浙大校友企业注资1000万元,在景东成立“真芝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于开发景东野生菌生态产品。据介绍,目前该公司已制定完成总体商业运营和资本运营方案,目标将瞄准上市。

  当“销售网络”与市场化扶贫叠加,不仅使景东农产品销量增加,也让当地民众的“脱贫梦”照进现实。

  令人欣慰的是,在浙大倾力投入景东的同时,一组数字也在不断涌现:2018年直接投入帮扶资金471.384万元、引进帮扶资金441.5万元、培训基层干部826人次、购买农产品301.04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255万元……

  “帮扶景东增强内生动力,是浙大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举措。”浙大校长吴朝晖说,高校服务社会与“双一流”建设同向同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贫困地区可持续、可复制的脱贫路子,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七年火热岁月,一所高校与一个地区,相隔2600公里,从素不相识到携手共进,美好故事未完待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