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对大学生仍有不小吸引力 学生:工作稳定
目前,正在读大四的本科生,有的整日奔走于各大招聘会,有些选择考研,还有一些人加入国考大军中。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今年国考的报名情况。数据显示,共有205.7万人次报名参加国考,已经有131.7万人通过资格审查,近年来国考首次“降温”。
然而,尽管八项规定让很多官员下马,也让公务员的“福利”减少了不少,这个职业依然吸引着不少大学生。
“公务员工作比较稳定”
许美杨是一个来自山东的女孩,目前在兰州大学读大四。最近,她每天奔走于学校的招聘会。除此之外,她还要抽时间复习,备战国考。对许美杨来说,做一名公务员是不错的选择。
过去几年,许美杨没有看太多与公务员考试相关的书。“公务员考试涉及面比较广,考察的人文地理知识很宽泛,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所以,我不觉得应该提前太长时间把精力花在研究考题上。”许美杨读大学的前3年里,把很多课余时间花在看人文历史类的书籍上,一有空她就钻到学校图书馆的四楼文学阅览室里,时间长了,连坐的位置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同学联系不上她时就直接去那个座位上找她。此外,她还经常参加社团组织的知识竞赛,以检测自己的文史知识掌握情况。
说起当初对公务员“动心”的原因,许美杨说,“公务员工作比较稳定,我觉得这个对我很重要。在企业工作的话,可能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经常要倒班什么的,我不习惯那样的工作”。
许美杨说,国考报名时她发现,她觉得合适的职位竞争都很激烈,所以她没有对通过国考进入公务员队伍抱太大希望,“如果国考不行,我就参加明年的省考”。
“我不是‘打酱油’的”
在湖北大学读书的冯成,学的是新闻学专业,今年上大四的他,如今正在北京某单位实习。前段时间国考报名,他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邮政管理局。截至报名结束,这个岗位报名人数超过50人,网上显示面试录取比例将达到3:1。
之所以报考公务员,冯成说自己“能说会道,擅长与人打交道”,可能比较适合进入公务员队伍。对于有的同学批评他跨专业参加国考,是去“打酱油”,冯成说,国考如果考得不行,就再考研或者做其他打算,“我不是‘打酱油’的,我向往公务员的工作”。
冯成现在一家门户网站的教育频道实习,但他最爱体育新闻,和同学聊天也爱说那些体育明星,除了希望自己成为公务员,他觉得能到体育杂志或者体育相关的网站频道去工作也不错。
现在,冯成每天至少会保证两个小时的复习时间。由于白天要上班,他买了一些比较热门的跟公务员考试相关的书,在晚上复习。
“习惯了每天早上打开手机来看新闻,也就慢慢积累了些知识。”冯成说,平时的积累让他增加了信心。同学们谈起考试中的政经时事类题目总是很担心,他却是极为淡定。
“为了能和女朋友结束异地恋情”
王涵在山东一所大学计算机专业读大四。最近,这个小伙子也扎进考公务员的大军中。
一般人报考公务员,无非几种原因,或向往安稳的工作状态,完善的福利待遇奖赏机制;或迫于父母的压力;或迷恋“当官的威风”……然而,这个山东小伙子报考公务员却是“为了能和女朋友结束异地恋情”。
王涵说,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以后要干什么,大三这个暑假,女朋友问“你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吗?”他无言以对。女朋友是王涵上大一时在QQ上认识的,跟自己的家在一个城市,这段网恋由最初众人眼中的“不靠谱”变得越来越稳固。3年过去了,他身边哥们儿的女友换了两三个,自己的女友依旧是她。远在甘肃的女友每次向王涵哭诉分别的痛苦时,他只能在电话这头一边忍住眼泪一边劝慰“等毕业就好了”。如今,临毕业了,这个承诺能实现吗?
在今年9月得知女友要考山东老家的公务员时,王涵便决定与女友一起报考,“3年的感情,好不容易要熬出头了,我不想就这样夭折了”。王涵说,女朋友身体一直不太好,想回山东工作,而她所学的专业要想在山东找一个轻松稳定的工作不太容易,考公务员对她而言是最好的选择。而王涵所读的大学是一所普通院校,找工作时并没有多少优势。对他来说,要想和女朋友一起在山东生活,考公务员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王涵的这个想法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早在去年,王涵就带女朋友到自己家见过父母,父母对女友很满意,得知儿子想和女友一起考公务员,他们更是双手赞成。于是,王涵报考了青岛国税局的办事员。
以往时不时跟女朋友煲电话粥的王涵一下子变了。报考以后,他很少上QQ了,“每天早上8点去图书馆,晚上9点回宿舍,感觉时间好紧张。”王涵说,复习以来,已经有大半个月没跟女朋友打超过半小时的电话了,有事也是晚上发短信。“她很支持我,也知道时间紧迫,我又是理科生,天生对文字缺乏领悟力,所以我必须得抓紧每一分一秒”。
每天背着考公务员的几本复习资料,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整天,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基本都不走动,这种生活有时也让王涵觉得烦闷,“但一想到也许很快就可以和她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心里就会好受很多”。
对女友的承诺是王涵在每天苦闷的复习中的强大动力。“万一没考上,我也会到她工作的城市先找份工作,继续考公务员”。(文中人物均为化名)(本报记者桂杰实习生吴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