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公共文化设施为成地标多建3万多平 年支出超2千万
大而无当也是短视(金台论道)
一个省里新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开业2年来每年的各项支出需2300多万元,可明年省里决定只拨其中的1/3,另有2/3不知如何筹措,一时间愁坏了相关的管理部门。其实,这家公共文化设施原本只打算建5万平方米,但与周边其他新建各馆不大协调,别的都是10万平方米,怎么说你也要有个8万平方米才能组成一个文化地标建筑群啊。
这个文化建筑群建立在城市新区,看起来的确宏伟辉煌,作为地标,当之无愧;可从水电、绿化、取暖到服务、管理、维修,开支巨大,消耗惊人,也同样是事实。
前些年,很多公共设施建成没几年就落伍了,还有的设施短短数年便不够用了,当时的舆论都认为这样的规划和设计是短视行为,没有预见到未来社会的急速发展。于是,近些年,各种公共设施又拼命往大了设计,什么都是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增加。其中,文化设施也不甘落后,这个剧院比原先的大了多少倍,那个博物馆比从前的增长了多少万平方米,这个文化馆比老的扩充了多少多少,那个美术馆又比旧的添加了几多几多,新闻发布这样的内容时往往还都以称赞的口气,似乎公共文化设施都是越大越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文化设施需要建立新馆,更需要扩大面积,而且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当然没错,但扩大也要有度,不能盲目扩张、以大为美,尤其不应该冒着资源浪费的可能去追求大。因为这种不加科学论证、拍拍脑袋而产生的大,很可能是大而无当。
大而无当,可以说是不少新建公共文化设施的通病。
因为大,所以就需要大片的土地,而大片土地只有在新城区才有划出的可能,于是,大固然很大,却往往远离居民,交通不便,与利用率低结为因果。这样的建筑,笔者见过一些,无一不是大片的草坪、巍峨的外观、宏阔的大堂,里面什么都不缺,最缺的就是人。不但馆藏和设施利用率很低,就连大堂也是摆设。那么大的厅堂只用来充当门面,既没有文化的利用价值,也不能为过往的路人提供休憩、餐饮、购物的方便,因为外面压根就没什么路人。
因为大,所以就会带来巨大的消耗,耗费水、电、气,还有人力、物力,最终导致开支的过度膨胀。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大都是财政拨款,这么多超大的设施需要多少拨款,可想而知。
利用率低、支出大、高耗能,这绝对不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目的,其实,大而无当的设施只有一个用途:面子。只不过从前的面子工程都是机关大楼、银行,而现在改成了文化设施,看起来比较好看,说起来还是为公共文化服务。如今一说城市有什么地标,无不炫耀自己有几座大剧院、音乐厅,有多少现代化的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能将文化设施视为自己的荣耀,虽说是城市建设意识的提升,但同样也不能追求奢靡、豪阔。量力而行、节约为美,依然适用于文化设施的设计和建设。
大而无当,实质上也是一种短视。这种短视只顾眼前的地标作用、面子作用,而无视未来的资金来源、日常支出和能源消耗。设施一旦落成,几年下来,问题日益凸显,什么耗费都是节节攀升,哪家文化设施能扛得起?
公共文化设施切忌大而无当!(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