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水质 清水送下游
作为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送一江清水去下游,对金华而言是一种使命。金华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措施,借势发力、乘势而上,全力全速全域推进“五水共治”,让山河重换新颜。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金华实现“三年可游泳”目标的决胜之年,咬定“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一大目标,金华的决心更大,力度更大,劲头更足,力争做到尽快抢得先机,为今后发展赢得新优势。
2015治水成绩单
人间四月天,步行在兰溪市柏社乡下陈工作片的盘山公路上,路边的大溪水叮咚作响,一路向下游缓缓流去,没人会想到,这里的猪棚曾充斥着刺鼻臭味;走进金东区澧浦镇后余村,优美的“翅膀湖”似乎在迎接远方来客;再将目光投向金华大地,一批批村庄正通过治水改善环境,从过去的“铁锈村”“垃圾村”蝶变成风景秀丽的生态旅游村。
作为全省打响“五水共治”发令枪的地方,金华将治水比作“逆水行舟,不治则退”,带着只争朝夕、夙兴夜寐的精神,全力与时间赛跑。
金华市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始终坚持以治水倒逼转型升级的总战略不动摇,坚持“一年灭黑臭、二年提水质、三年可游泳”的总目标不动摇。通过两年多的治水实践,全市水质得到历史性突破,所有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标准,境内所有干流断面全部消灭劣Ⅴ类,城乡环境大幅改观,既赢得了“奖杯”——连续两年勇夺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大禹鼎”,也赢得了“口碑”——群众满意度测评高达98.6%。
治污水取得新成效。金华整治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企业523家。投入近40亿元,完成2803个村、48万户的生活污水工程。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覆盖145个乡镇、3467个行政村,分别占95%和73.4%。关停养殖场15565家,养殖量削减近200万头。关停制砂场633家,规范整治193家。清理河道沟渠4500余条、水库池塘3200余座,清除垃圾100余万吨,整治黑臭河83条749公里,封堵沿河排污口3305个。新建污水处理厂10座,提标21座,污水管网建成1170公里,新增日污水处理29.8万吨,污水处理厂负荷率、污水处理率分别提高13%、12.1%。到2015年底,全市干流全部消灭劣Ⅴ类,三分之二断面水质优于Ⅲ类。
防洪水志在保安全。金华地处丘陵,有句古话讲:“三个太阳底朝天,一场大雨水汪汪。”治理前,兰溪、婺城等多个县(市、区)城市防洪闭合圈未形成,水库、山塘除险加固任务重。两年来,金华深入实施防洪保安工程,先后投入17000多人次,对全市821座水库、5000余座山塘、1712公里防洪堤等防洪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完成防洪水投资30.95亿元,完成病险水库加固67座、山塘整治340座、钱塘江等堤防治理加固236公里。全市共减少农田受灾面积29588亩,减少受灾人口8.3万人,防汛防台抗旱减灾效益达6.44亿元,全市主要流域防洪保安体系基本形成。
排涝水迎来新提升。金华按照“强库堤、疏通道、攻强排,着力消除易淹易涝片区”的工作要求,2015年全市“排涝水”项目投资完成率在全省排名第一。“排涝水”管理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健全,城市排涝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直接减少经济损失7000多万元。
保供水持续有新招。治理前,兰溪、浦江、武义等县(市、区)城市供水双水源地未建成,保供水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各地农业节水灌溉有效利用系数偏低。金华深入实施“开源”“引调”“提升”工程,完成保供水投资38.56亿元,新建供水管网472公里,改造供水管网284.4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10万吨。累计改善提升农村饮水人口33万人,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0.6万亩,农村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9%,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新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库2座。全市实施小二型以上水库洁水渔业面积13.49万亩,实现了小二型以上水库洁水率达90%以上。饮用水集中供水水库5.19万亩实行保洁。
抓节水意识普提高。金华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加快节水设施配套改造,完成“抓节水”投资2.48亿元,建成屋顶集雨等雨水收集系统1433处,改造节水器具完成4.37万套,改造“一户一表”4.314万套,实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79万亩。全市共节约用水量6600万吨,创建节水型企业94家,节水型社区84个。2015年,金华成功通过省级“节水型城市”验收,义乌市、永康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省级验收。
2016治水作战图
2016年是金华市“五水共治”“一年灭黑臭、两年提水质、三年可游泳”阶段目标的深化年、关键年,也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民生之期待,让金华坚决打赢“可游泳”攻坚战;强啃“硬骨头”,让全市各级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连续奋战,再接再厉,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力抓好2016年各项治水工作的基础上,为“十三五”期间“五水共治”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打下坚实基础。
巩固成果 提升水质
以提升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开展“清三河”巩固提升、河湖库塘大清污(淤)、城镇污水处理厂“三率”和污泥无害化处理、城镇黑臭水体专项治理等9项工程,确保实现“可游泳”目标。
实施河湖库塘等清污(淤)工程。全面开展河湖库塘等淤泥淤积情况调查工作,制定清污(淤)工作方案和2016年度工作计划,督促指导各地清污(淤)工作和淤泥处置工作,建立健全轮疏工作机制,将清淤工作纳入“五水共治”考核,加强各地清污(淤)工作督查和考核工作。开展全市“千河万塘”清污(淤)大行动,全面启动清污(淤)工作。、
提升城镇污水处理“三率”和污泥无害化处置率。一是全面提升污水处理率。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建设和提标改造;二是提高污水处理厂负荷率。加大新建管网配套、老旧管网改造和破损修复力度,提高污水的收集效率和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水平;三是提高污水处理达标率;四是强化污泥无害化处置率。推进“污泥干馏”等技术,提高污泥处置率,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消除二次污染。
深度治理养殖业污染。一是科学控减畜禽养殖总量。完成调整和优化禁、限养区划分方案,组织编制县级畜禽养殖土地消纳方案,调整养殖规划布局。对已完成的2093家标准化改造规模化养殖场,全面实施新、改、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雨污分流,推广粪便污水资源化综合利用,建立完善生态消纳体系,实现沼液、沼渣就近就地综合利用。推动养殖场转型升级,推广现代生态养殖方式,提升产业档次,实现减量提质。
巩固提升重污染行业整治成果。深入推进“低小散”块状特色行业整治。深入开展地方特色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全面深化浦江水晶,兰溪豆制品、小萝卜,东阳红木,义乌印刷,永康表面处理等特色行业整治。完成淘汰落后和关停“低小散”任务。
完善机制 精准发力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把握好补齐短板的发力点,找准短板,精准发力,科学施策,均衡发展。按照各项工作目标要求,抓好“五个水”的2016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分解及下达,督促指导各市、县(市、区)明确工作责任、明确进度要求、明确考核办法、明确保障措施,加强督查检查,实施定期通报,抓好各项治水工作目标责任落实。把国家“水十条”各项要求落实到治污水工作的全过程。
深入落实“河长制”。在“一河两长”(河长、警长)基础上,增配“一河两员”,凝聚合力,强化监督。强化“河长信息化系统”应用,各级河长日常巡河轨迹追踪、河长日志填报、事件响应、处理完成率100%。
实施水质奖惩补偿制。按照“谁达标、谁受益,谁超标、谁受罚”的原则,以断面水质达标为基准,开展市、县“流域水质考核奖惩补偿”,推动各县(市、区)上下游联动治水,确保交接断面基本实现Ⅲ类水达标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跨区域“五水共治”联动协作机制,实施全流域互查互学,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以边界属地政府为主的上下游治水协调机制,着力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共治的格局。
推进市场驱动机制建设。加快构建政府、市场、公众多元化“五水共治”市场化投资体系,大力探索BOT、PPP运行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更多地参与“五水共治”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规范污(淤)泥处置,加快推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第三方运维,以及河道淤泥处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长效运维。
尖兵护水 群策群力
进一步健全基层治水网络,逐步建立以乡镇(街道)为单元,村居(社区)为节点,全面发动城镇“六小”服务业、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的排水自查,确保农业畜禽养殖治理无死角,农村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处理、“四整治一美化”全覆盖。推行水质监测公示,强化群众监督,落实村级治水责任。探索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直接挂钩机制,将治水情况与村级组织评优评先、经费奖补、村干部报酬考核等相挂钩,健全基层治水的动力机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督查执法。继续加强“护水作战单元”的督查力度;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公众信访监督和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监管力量。加强环保与公检法联动,对环境违法实行“零容忍”;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环境联合联动监管和执法工作制度,继续组织开展“五水共治”专项督查行动,使督查执法工作常态化。加强重点工作和月度进展分析通报。加快建立信息化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督查执法。
加大“五水共治”工作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有效载体,加强宣传引导,围绕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推动全民共享的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提升广大群众的文明素养和生态意识。继续做好“五水共治”工作简报,进一步做好治水亮点经验和典型人物案例的收集、推荐及汇编。
推进“五水共治”全民参与。围绕“可游泳”目标开展游泳系列活动,开展治水故事征集、摄影比赛、龙舟赛、节水宣传等活动,策划全民治水晚会,全面发动群众参与治水,再掀全民治水新热潮。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组织的作用,加强各地“五水共治”志愿服务队伍和体系建设,推动镇村基层组织广泛开展治水工作,构建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行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