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省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会演举办
为加强浙江省戏曲队伍建设,有效发挥戏曲在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5月30日至31日,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文化馆、平湖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平湖市文化馆执行承办的浙江省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会演在金平湖举行。从全省各地选拔出来的18个小戏剧目,分两场进行角逐。省文化厅副厅长刁玉泉出席开幕式并观看了演出。
首场决赛于30晚7时在平湖市文化馆剧院拉开帷幕,东道主平湖市文化馆创作演出的一折越剧小戏《审孝》,立足亲情孝道,用小戏的方式演绎生活小事,把现场观众带进了异彩纷呈的戏曲世界。比赛现场,许多参赛剧目借助小戏形式讲述生活小事,有效拉近了观众与戏曲的距离。两场决赛,剧院内座无虚席,两边走道上都坐满了观众,台上演员认真唱、做、念、舞,处处含情,台下观众,看戏投入,精彩处掌声雷鸣。
贴近生活,张扬社会正气
“豆腐虽软有硬道理,豆腐虽小有大商机。豆腐郎也能变成状元郎,方记豆腐也能唱大戏。”黄梅小戏《豆腐郎》唱出了当代农村大学生创业创新、建设新农村的激情和梦想。仙居文化馆选送的越剧小戏《紧急呼叫》,巧用紧急呼叫,反映了政府对空巢老人的关怀,以及老太对爱情的忠贞、对乡土乡情乡愁的留恋和坚守,同时讽刺了现代一些无知青年不正当的爱情观。诸暨西路乱弹《酒嫂砸缸》则向人们传递了:人生之路曲折漫长,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正直、踏实、诚信才能清白为官,从容做人。而以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入选“中国好人榜”的道德模范——刘国娟真人真事改编的甬剧小戏《母亲》,则生动诠释了“恩重如山不图报,润物无声慈母情”。
此外,衢州市柯城区文化馆选送的婺剧小戏《我要上村晚》、缙云县文化馆选送的婺剧小戏《唯有活水源头来》、温州市文成县文化馆选送的越剧小戏《旺财亭》等,都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两美”战略部署,以浙江农村“两美”的实践,演绎了乡村农民实现“中国梦、我的梦”的美好情怀。
资深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包朝赞表示,这次会演题材创作多视角,有讲孝道的越剧《审孝》和松阳高腔《闹元宵》;有反映当下五水共治的婺剧小戏《唯有活水源头来》、三改一拆的文成越剧小戏《旺财亭》;有反映邻里和睦的甬剧小戏《三八线》;有反映老年老有所乐的《我在上春晚》;有充满童趣的新编越剧小戏《少年徐文长之元宵巧对》;有讲诚信的婺剧小戏《一诺千金》;有讴歌真善美的诸暨西部乱弹《酒嫂砸缸》,这些题材皆来自于生活,非常接地气。而且这次会演,剧种推陈出新,唱腔优美动听,表演新颖别致。这样的会演,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让全省56个古老剧种活在现代题材的小戏当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地方戏曲,喜欢上地方戏曲,记住家乡的乡音土调。
精益求精,提升剧目品质
一部好的小戏离不开创演人员的辛勤劳动。在大量优秀作品的背后,是老一辈中国戏曲家的勤奋和执着。
浙江著名越剧作曲家朱国柱今年已是八十高寿了,在为《审孝》作曲中,日夜操作,既要指导演员练唱,又要亲临录音棚指导,还多次专程往返于平湖与湖州间。为做Midi亲自校稿,不顾年迈一直坚持在排练现场,给演员分析人物内心情感,说明自己在谱写唱腔时候的内心冲动,要求演员诠释他创作的唱腔必须从人物内心出发,利用气息的收放来体现情绪和变化,以气带声,以声表情,以情动人,声情并茂。他叮嘱演员,“这部小戏虽小,但情在亲情孝道上,是人做戏,所以得走心去演才好看。”
《徐文长之元宵巧对》是由绍兴市文化馆创排的一出新编小戏,全馆上下对于这部小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热情,剧本迄今为止已经六次修改,声腔音乐、舞美道具、动作编排更是精益求精。对于每一句唱腔、念白以及人物的细微表情、语气声调也是做到了字斟句酌,仔细推敲,务必使台上每个主要人物性格都是丰满和有血有肉的。为了让小演员们能够尽快理解人物,指导老师不仅详细讲解每一个主要人物的身份背景,而且还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为孩子们演示身段动作和语气表情,甚至每一句话的停顿和气口都做了细心的提示。
江山市文化馆选送的《一诺千金》,整个小戏作品从作品创作到正式录像上报历时近一年,期间通过不断修改以适应演出需要,把三十分钟的时长删减至十五分钟以内。为了保证演出效果,演员们除了一遍遍对台词、走台、对音乐,还通过互相转换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和舞台表现,继而互相探讨,相互给出自己的建议,让对方更好地多角度的诠释角色,让角色更加丰满立体。通过不断抠细节,力求给观众呈现出最真实的戏剧效果。
据了解,参加会演的许多作品都是几易其稿,创演人员从剧本策划、修改、确定到排练、演出,一字一腔慢品细嚼,反复推敲,精益求精,把最好的表演效果在舞台上呈现给广大观众。
薪火相传,助推戏曲事业发展
中国戏曲流传了千百年,从宫庭到文苑,从市井到乡村,戏曲全面覆盖了中国人的生活。如今,许多剧种濒危,编导演职人员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如何唤醒我们的文化记忆,让戏曲事业薪火传承、后继有人?
近年来,浙江省文化馆围绕戏曲传承,从平台打造、传承人培养、戏迷引领等多方位,不断推进地方戏曲事业发展。省文化馆面向农村基层,推出了两年一届的浙江省新农村建设题村小戏会演、每年一届的浙江省十大城市戏曲演唱联赛,通过赛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业余作者和演员,提高了我省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的创作和表演水平,有效推动了全省地方戏曲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省文化馆还积极参与策划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高校、“婺韵争锋”戏迷擂台赛等活动,与各市(县、区)文化馆(站)、戏剧发展促进会联手组织基层文艺骨干、戏迷朋友开展戏曲艺术培训,不断壮大戏迷群。目前婺剧在金华、衢州、丽水普及面已经非常广泛,越剧在嘉兴、湖州等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甬剧在宁波广为流传,尤其是丽水缙云,婺剧在全县所有学校实现了全覆盖。此外,省文化馆还积极参与录制戏曲名家名段,让戏迷学唱,引领戏迷群正确发声、演唱。
“一部中国戏曲史,半部在浙江。”浙江省文化馆研究馆员、国家一级演员周子清介绍,我省有56个剧种,戏剧文化艺术底蕴丰厚,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集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因其弘扬主旋律、贴近现实生活等特点,逐渐发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丰富和活跃了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次前来参赛的作品都是近两年新创作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看来亲切、感人。本次参赛的除越剧、婺剧、甬剧外,还有松阳高腔,桐乡花鼓戏、诸暨西路乱弹、绍兴莲花落小戏以及久未露面的黄梅戏。而且创演人员呈年轻化发展,本次会演年龄最小的演员还不到10岁,这说明我们的戏曲事业薪火传承、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