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正式启动
2月25日上午,全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动员培训大会在杭州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我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组织培训全省各市文化行政部门、有关戏曲团体、非遗机构普查工作人员。各市文广新局、市县国办戏曲院团、艺术学校、艺术创作机构负责人、普查员130余人参加。省文化厅副厅长杨越光作重要讲话。
会议指出,只有摸清家底才能厚积薄发、找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延续传统才能推陈出新。要充分认识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是对当前我省地方戏曲剧种生存现状的一次全面调研和梳理,是对当前我省地方戏曲剧种剧团的一次全面体检和诊断,是对戏曲艺术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的一次抢救和挖掘。
会议要求,要精心组织全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关键要做到工作体系到位、普查队伍到位、普查制度到位、普查标准到位、指导监督到位等“五个到位”。各普查主体应明确工作责任人和专职普查员,做到“责任有人担当、工作件件落实”。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优良、作风扎实”的要求,选优配强普查工作的工作人员。要严格遵照文化部下发的普查报表制度开展普查工作,按照文化部制订的普查标准进行信息填报、数据录入。各级各单位要切实担负起指导监督的职责,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做到边界清晰、查漏补缺。
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全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的各项保障。开展全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是今年全省文化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已经纳入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2016年的重点工作范畴。各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国有戏曲院团、院校和艺术创作研究机构,也应把这项工作纳入本部门的年度重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职责边界、普查经费、信息交流等保障,确保普查工作各项任务顺利推进。
据初步统计,目前分布在我省的各类戏曲样式近60种,既有京剧、昆曲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剧种,也有越剧、婺剧、绍剧等浙江特有的代表性地方剧种,还有一大批列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传统戏剧非遗项目。目前,全省共有国办戏曲院团39家、演职人员2000余人,民营戏曲团体600余家、演职人员12000余人,以及相当数量的分布在全省各地的民间戏曲班社。近期,省政府办公厅即将下发我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主体责任和职责清单,其中就包括开展全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
此次由文化部组织开展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是建国以来国家实施的规模较大、范围较广、标准较高、内容较细的一次重大文化普查工作。此次我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分为工作准备、信息采集和验收汇总三个阶段,将历时一年半,至2017年6月结束,范围包括以我省为主要传播流行区域的地方戏曲(传统戏剧非遗项目)及滑稽戏、皮影戏、木偶戏等不同戏曲样式,在我省登记注册或入册的国办戏曲团体、民营戏曲团体、班社和省级以上戏曲非遗传承人、传承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