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造船公司入选我国首批船企规范企业“白名单”

22.10.2014  18:33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网站上公示了首批51家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的白名单,浙江造船有限公司顺利入围。

继钢铁、水泥、铝业等产能过剩行业的白名单门槛设立之后,工信部贯彻国务院发布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和《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于去年11月制定并发布《船舶行业规范条件》,明确船舶生产企业在建造技术能力、技术创新、节能环保、规范管理等共7章70余条规范要求。种种准入指标构建出一个高门槛,尽显国家对强化船舶建造行业的洗牌分级、化解产能过剩的决心,而条件符合并审核通过的船业则被称为准入“白名单”企业,区别于未达标企业,他们可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

浙船是“一级I类钢质海船生产企业”,而且是浙江首家,所以在《规范条件》申报之初公司上下是保有自信的。但面对工信部首次提出的诸多严苛要求(造船综合能耗不高于0.20吨标煤、每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大于主营业务收入的2%、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应达到85%以上),让人充分感受到了“白名单”门槛之高。按工信部的解读:“造船白名单”将为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提供依据,引导社会资源向符合条件的优势造船企业集中。这意味着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未来都将向进入名单的国资船厂和知名民营船企继续倾斜,未予列入的企业将更难受到支持。面对压力,公司领导毅然决定将“推荐《规范条件》达标”作为2014年度的首个经营策略予以承诺。

今年4月,省船协在舟山召开专题会议,浙船公司拿到首份尚在讨论阶段的《审查细则》,并立即组织召开“浙船《规范条件》申报工作启动会议”,成立专项小组、下达申报材料准备计划,自此达标认证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根据工信部规定的时间节点,今年6月船舶企业须向省经信委申报结束,因此申请报告和光盘材料的准备成了当务之急。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仅用两周,洋洋洒洒上、中、下三册共计800余页的《审请报告》浮出水面,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一度让人惊叹。随后又投入新一轮的精简附件、优化内容工作,一周后第二版280页的《申请报告》编印成册。6月4日,浙船再度成为浙江省第一家初审单位,接受省经信委领导及专家审查,并以954分的高分通过评审。9月初,浙船以全新的面貌迎来了国家工信部的调研,并成功进入了“白名单”。此次首批《规范条件》的入围是浙船公司建造技术能力的一次全面展示,也将成为浙船发展壮大的又一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