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县瞄准“四大方向”精准发力全面消除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
文成县瞄准“四大方向”
精准发力全面消除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
近年来,文成县积极抢抓政策机遇,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等行动计划,扶贫开发工作实现了“弯道超车”。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74元,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9365元,与“十一五”相比分别增长113.9%、102.9 %,其中69.4%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全面消除了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该县先后获得“浙江省扶贫系统先进单位”“浙江省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瞄准扶贫标准尺,实现民生兜底
(一)应保尽保,提高标准。以全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政策为契机,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570元/月调整为625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420元/月调整为535元/月。进一步扩大低保范围,分类将老、弱、病、残等增收困难的低收入农户和其他基本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目前,全县共有12083人纳入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范畴,低保率达98.56%。
(二)精准救助,制止返贫。依托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灾害救助等救助帮扶政策,探索跨部门、多层次、分类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强化救助制度的配套衔接。2015年,该县共有602位贫困户得到社会医疗救助,105个考上中职、高职的“4600”农户家庭得到教育补助。
二、瞄准扶贫大格局,改善贫居环境
(一)整村推进“换穷貌”。加快推进“小县大城”、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三位一体”新型城镇化建设,整村搬迁地处偏僻、条件恶劣的山村,不断完善贫困村内水、电、路、卫生、农村生活污水、美丽乡村等基础设施,累计打造美丽乡村45个精品村、43个重点村、5个历史古村落,建成4条美丽乡村精品带。
(二)异地搬迁“挪穷窝”。设立异地搬迁专项资金,整合农房改造集聚、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等政策,采取统规统建、农民联建、代建回购、农民自建等多种模式,引导偏僻区域、灾害隐患区域、重点水库库区等群众向县城城郊、中心镇转移。2013年以来,共整合省、市、县补助资金7008.5万元,建成异地搬迁小区(点)33个,搬迁集聚4890户共1.65万人。2015年,总投资达23亿元的龙川二期等10个抗震安居小区已开工建设。同时,加快理顺下山脱贫迁出乡镇和接纳乡镇的管理体制,将安置小区纳入属地管理,明确户籍、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保障搬迁户同等享受各种社会待遇。
三、瞄准扶贫着力点,破解制约瓶颈
(一)破解资金瓶颈。加大与瑞安市开展“山海协作工程”结对帮扶力度,落实山海协作帮扶资金480万元,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帮扶资金270万元。探索发展农村资金互助会、扶贫资金互助会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成立社区扶贫资金互助会和扶贫专业合作社互助会,解决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融资难问题。目前,该县共成立69家扶贫资金发展互助会,共有入会农户5210户,其中低收入农户2878户,占比55.2%。
(二)破解人才瓶颈。深入实施省级单位挂钩帮扶、市县级“组团式”挂钩帮扶、“一户一策一干部”制度、下派“第一书记”等帮扶模式,壮大扶贫队伍。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鼓励低收入农户参加种养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近三年,共完成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16843人,转移就业率达96.8%。
(三)破解要素瓶颈。积极开展省级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改革试点,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平台,妥善解决下山脱贫村和下山农户的土地、山林权属、资产转移等后续问题。累计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入册上图254个村,完成农村产权交易39宗,在市产权交易网站上挂产权交易50宗。
四、瞄准扶贫主战场,打造致富产业
(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引导低收入农户引进种植糯米山药、红心猕猴桃、食用菌等一批生态高效产业,深度开发茶叶、杨梅、蔬菜三大主导产业,扶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培育“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组织,着力提高低收入农户在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技术水平。累计发展扶贫农业龙头企业16家、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
(二)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建立赶街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村级服务网点,成功搭建“特农汇”“伯温高山菜园”等电商平台,帮助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目前,已建成县域电商平台4个,已有200多家市场主体入驻天猫和淘宝平台,开设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网站191个、网上旗舰店26家,年网络销售额超1亿元,年销售额增长75%以上。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深入开发休闲农庄、乡村民宿等特色休闲产品,培育梧溪、培头、武阳等农家乐休闲特色村,建设生态农庄22家,发展乡村民宿经营户133户,辐射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该县乡村旅游可接待总餐位数达13.5万个,床位3516张,从业人员1328人;2015年该县实现旅游总收入达26亿元,同比增长34.5%,占GDP比重37.5%。
(四)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培育扶贫创业就业示范中心13家,发展来料加工点218个,解决1.08万人的就业问题。先后培育22个省、市级来料加工专业村、6位省级优秀来料加工经纪人、6个市级扶贫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