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医院背后藏着小秘密 毛毛虫和大蝴蝶止住患儿哭声
浙江在线12月07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陈淡宁) 萌萌的杭州儿童医院综合大楼试运行至今已有两周。下周,它将迎来一个盛大的正式启用仪式。
这个在朋友圈里刷屏的儿童医院到底有多萌?近日,记者带着好奇心,来到儿童医院“卧底体验”。
在记者的预想中,既然是医院,走廊里应该会坐满大哭的孩子和心烦意乱的家长。没想到,记者在医院里上上下下转悠了好几个小时,只遇到了3个哭泣的孩子,更多的病人和家属,心情似乎比较恬静。
负责儿童医院空间艺术设计的,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的专业团队。他们告诉记者,现在这样的场景,正是艺术进入公共空间后的力量。
五颜六色的医院
让小病人安静了
和其他医院清一色的白色不同,杭州儿童医院的色彩颇为缤纷。白色的墙上贴着五颜六色的剪纸;楼梯的扶手上有黄色的巨型“毛毛虫”设计;一抬头,你能看到几只大“蝴蝶”,扑扇着透明的翅膀;连等候区域的椅子就有三种颜色——草绿、粉红和天蓝。
拍片区的“海底世界”还有三层楼高的雕塑娃娃“潭潭”。它像是儿童乐园里的吉祥物,站在大厅入口的显眼处。只要你站在地上画有小脚丫的感应区,它还会亲切地对你打招呼“你好,我是潭潭”。
在医院的输液区里,6岁的婷婷缠着妈妈张女士,非要去坐红色的椅子。
张女士拗不过她,只能拿起挂药瓶的叉子拿起来,小心地托着女儿的手,挪到正对面空着的红椅子上。
遂了心愿的婷婷,坐在红椅子上,满足地晃荡着两只脚,露出了藏在裤脚管里的红袜子。问她是不是喜欢红颜色,她点点头,突然就笑嘻嘻地往妈妈身后躲。
也没安静几分钟,她就开始缠着张女士问盐水什么时候挂完,挂完能不能去一楼看大蝴蝶,看潭潭。
婷婷说的大蝴蝶,是医院大厅透明玻璃天顶上的三只巨大的蝴蝶装饰。是婷婷在大厅仰望三层楼高的雕塑娃娃“潭潭”时发现的。
“你要是乖乖打完针,那一会儿我们就去看大蝴蝶。”谈条件总是有效的,婷婷立马端正了坐姿。
张女士告诉记者,婷婷一直都很讨厌医院,一到医院就大喊大闹。所以只要一想到要带女儿去看病,她的头就大了。
后来,听说杭州有家萌萌的儿童医院,张女士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着婷婷来了。
“她一点都没哭闹,就是一直这边看看那边瞧瞧。”张女士说,“一开始看到五颜六色的医院是有点震惊的,但是小孩子好像很乐于接受这样的医院,可能他们的视角跟我们真的不一样吧。这里能吸引她注意力的地方和东西很多,反倒是让她能待得住了。”
记者环顾四周,发现张女士所言不虚。在其他医院里,小孩子挂盐水的地方总能听到满屋子的哭闹声。可是在这里,孩子们居然大多都在安安静静地挂盐水。
坐在张女士斜前方,还有一对外国夫妇。他们怀里的孩子也在挂盐水,睡得很香甜。
这些装饰
能增加孩子对空间的安全感
为什么这些设计,能让孩子安静并舒心呢?
负责对杭州儿童医院进行设计改造的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的设计团队,共有8个人,光设计讨论就花了5个月之久,改造用了8个月。在他们的设计理念里,首先要明确医院的功能,其次,突出这是一个儿童的专属空间。
“对于儿童来说治病只是医院的其中一种功能。很多孩子来这儿可能并不是因为生病,可能是来保健、打预防针、体检的。儿童医院是一个属于儿童的专属空间,也是孩子们的成长空间。所以,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我们认为首先就应该让他们不要把医院当成一个治病的地方。”该团队负责人说。
大厅里彩色的“大树”、挂号区缤纷的”蝶蛹“、楼梯扶手上的“毛毛虫”、透明天顶上的“蝴蝶妈妈”、等候区的剪纸风“十二生肖”……这些都是这个设计理念下的产物。就连病房区门楣上的图案,也都经过了设计,“每一间都是不一样的,孩子们不需要记住自己是几号房,看图案就知道了。”
“有人会说,你们现在做的这些不就是装饰嘛。但我们做的这些设计并不是装饰。”团队成员把记者带到了“潭潭”身后,记者发现潭潭遮挡住了透明的玻璃扶手,让那个区域的楼梯看起来相当安全,而正对潭潭的那些“毛毛虫”,也是巧妙地遮挡住了玻璃,增添了孩子上下楼梯时的安全感。
那么随处可见的“蝴蝶”呢?还有等候区“十二生肖”的图像呢?
“对于视觉艺术的体验,孩子能够感知到的往往要超过成年人。”设计团队这样告诉记者,“没有过多理性思维的束缚,所有的想法都是发散性的。当这些视觉图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时,他们已经就进入了一个心理层面的学习、成长的过程里。对于自然生态、对于人文传统,都会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一种判断。尽管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清晰有条理,可能只是单纯地表现为高兴。但高兴很重要不是吗?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儿童医院,一个让孩子身心共同成长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