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大伯心疼学生扔蛋糕 跟孙子外孙讲起自己小时候
傅大伯说他眼看着女学生把蛋糕扔进了这个黄色垃圾桶。记者 董吕平 摄
那些从来没有过挨饿经历的孩子们
怎么才能让他们懂得爱惜食物呢?
记者董吕平核实报道:傅大伯说,文二路博库书城对面公交车站旁边,有一绿一黄两个垃圾桶,那盒裱花蛋糕就是扔进了黄色垃圾桶。
昨天下午3点多,下着小雨,我找到文二路博库书城对面的公交车站,看到了一绿一黄两个垃圾桶。绿色垃圾桶里堆得满满当当,最上面是两个水果盒,装着已经发霉的橙子,下面是几杯没喝完的奶茶,没吃完的盒饭……旁边的黄色垃圾桶有吃剩的橘子皮和空纸盒,剩下的就是厨房垃圾,没找到傅大伯说的裱花蛋糕。
负责这块路面清洁的陈大姐也没看到垃圾桶里的蛋糕。
陈大姐说,平时这两个垃圾桶里什么都有,各种没吃完的零食,没喝完的饮料,“一个桶能装上百斤,每天要清理两三次……”
听我说起扔进垃圾桶的蛋糕,生在70年代的陈大姐显得淡定,“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呗,谁家孩子不是宠着养?”
陈大姐说她老家在河南农村,从小到大没怎么吃过蛋糕。镇上有蛋糕店,不过有点远,她也舍不得买。唯一一次吃蛋糕还是去年,孙子来到杭州,赶上过生日,儿子就买了一个。孙子12岁,小时候一直是陈大姐在老家带,没怎么吃过蛋糕,前两年儿子带到杭州上幼儿园,才经常买零食给他。
我又去问了旁边两家蛋糕店,奶油蛋糕一般都百元以上,如果裱上花,价格更高。
昨天傅大伯回到家,专门跟孙子聊起自己在街上看到女孩子扔蛋糕这件事,让他谈谈看法。
傅大伯的孙子读大二,他说,如果换了自己,买了不喜欢的口味,或者吃了几口不想吃了,脑子里第一想法肯定不是丢掉,而且带回来跟其他人分享,不过前提是买了很多,如果只有一个,自己又尝过了,说不定也会丢掉的。
傅大伯比较欣慰。又打电话给27岁的外孙,外孙在一所大学读硕士。
外孙的看法是,这种情况在现在很多小孩子身上都有,外公看到那几个学生,年纪还小,想法简单直接,他们又完全没有过饥饿的经历,根本想象不出老一辈几十年前曾过过的那种生活。
不过外孙也认为,如果蛋糕孩子们已经吃过,扔掉也能理解,但动都没有动过的蛋糕,确实不该扔掉,可以带回家,让别人尝尝,毕竟每个人口味不同,你不喜欢吃的,别人可能喜欢。
傅大伯感慨之后,向外孙和孙子讲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今年79岁的傅大伯老家东阳,十多岁时,爸妈先后去世,他和弟弟来到杭州投奔亲戚,亲戚家条件也不好,养不了兄弟两个,于是弟弟被送到别人家抚养,为了生计,傅大伯14岁就去做工,在一家服装厂给师傅打下手。
“根本没饭吃,”傅大伯说,米饭是条件很好的人家才有一些,一般人家的孩子,都是拿地瓜、萝卜当饭,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哪还有什么零食。
傅大伯说,那时候,即使在条件不错的杭州,奶油蛋糕也属于“洋货”,一般人见都没见过。直到上世纪50年代,杭州才开了两家蛋糕店,一家在官巷口一家在延安路,一个蛋糕要好几块钱,那时候一般人家一个月工资也才几块钱,这种“洋货”,全杭州也没几个孩子吃得起。
“我记得那时候,吃过最好吃的零食是苞米汤,2分钱一碗,而且还不能经常吃,逢年过节,大人才给我们买一碗,我们吃完,碗都要舔得干干净净……”
后来傅大伯开始做学徒,条件稍微好了一点。再后来,他在工程公司帮忙打杂,为了找一份好点的工作,努力上了夜校,报名考了工程监理,一直干到退休。
1970年,傅大伯33岁,一个月工资40块钱,儿子过13岁生日那天,他咬咬牙狠狠心,花12块钱给儿子买了一块他期盼很久的奶油蛋糕,那也是傅大伯印象中唯一一次给孩子买蛋糕。
那天儿子和女儿吃得特别开心,傅大伯一口也没舍得吃,蛋糕本来就不大,都留给了两个孩子。
“我记得很清楚,那个月为了买这块蛋糕,后来家里小半个月都快没米下锅了……”
可是,把这些经历告诉现在的孩子,就可以让他们珍惜食物了吗?
傅大伯也觉得有些茫然。但他坚定地认为,无论社会多进步,条件多好,爱惜粮食是美德,一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昨天14:09,傅先生来电:我姓傅,79岁,今天去儿子家吃饭,路过博库书城公交车站,看到3个穿校服的女孩子,刚买了一大盒裱花奶油蛋糕,每个人吃了一块,可能是感觉味道太甜了吧,花钱那个女孩子竟然把装在袋子里的整盒裱花蛋糕,统统扔进了垃圾桶里!我看了真是心疼啊,有钱也不能这样糟蹋呀!我想,应该是家庭教育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吧,我们从小就教育每个孩子要勤俭节约不能浪费粮食,我们的孩子再教育他们的下一代,这样节约的习惯才会传下去……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董吕平 编辑:叶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