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小银针的大市场 丢不得
健康报(2015年3月4日)
针灸针生产大国地位不保
3月2日,几位中医界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刚报到,就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秘书长杨金生拉到一起,商量着就针灸针的问题在会上提出意见和建议。杨金生把自己调研的情况一说,大家马上意识到了问题的紧迫性。
“去年我在江苏调研了两家针灸针生产企业,这两家还都是国内针灸生产业的巨头。现场一看,发现大部分环节还是手工制作。”杨金生说,“我想起一次国际会议上,德国专家告诉我,他把中国产、日本产针灸针分别在显微镜下放大观察,发现咱们的每根针粗细、光滑度等都有细微区别,日产针却能做到每根针看不出区别。”
“这现象我也碰到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因为国外报道说中国产针灸针有毛刺、倒钩,生产工艺不高,他专门请教过一些在国外行医的针灸师。对方表示,中国产针灸针还存在粗、硬、捻转不便、包装过于简单等问题。
事实上,由于这些“短”,我国针灸针制造大国的地位正在丢失。据不完全统计,全球针灸针每年使用50亿支,且以10%~20%的速度递增。其中约有一半为韩资在华企业生产,加上日本、德国和越南等国家在本土生产的针灸针,目前我国针灸针制造已不足全球的1/3,且生产能力已经明显落后日韩。而就在10年前,全世界每年使用针灸针约30亿支,几乎都是中国制造。
“内战”拉低“中国造”品质
从曾经一度占据世界最大生产份额降到不足1/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针灸针名牌“华佗”的生产厂家——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曹炀专门赶来向代表委员们传递生产一线的困惑。
“相对于日韩产品,目前我们的劣势是应用的材料不够先进,工业化、自动化程度不高。”曹炀介绍,“但中国针也有自己的技术优势,那就是一针多用,既可以做手法,可以温针,还可以做电针,这是日韩尚无法掌握的。”
曹炀说,当前的市场窘境,主要表现在日本相关品牌针灸针已经替代中国的名牌产品占据了全球针灸针高端品牌市场,韩国的相关品牌针灸针占据了全球针灸针中端品牌市场,而我国企业生产的针灸针都处在低端品牌水平。
出现这一局面,主要是由于国内外针灸生产企业竞争观念、手段的不同。“国内生产针灸针的企业近50家,发展不均衡,为了争夺国内市场,一些小企业大打价格战,不惜偷工减料、牺牲产品质量来博取市场。为了保住市场,传统的名牌针灸针生产企业也被拖入恶性竞争的泥潭,无暇在生产研发、材料更新、提高工艺等方面下功夫,导致国内针灸针质量整体下降。”
而到了国际市场,以生产现代化著称的日、韩、德等,彼此拼的是工艺、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投入和技术改进,竞争力越来越强。而被国内市场竞争拖累的中国品牌,已经难以赢得国际市场的芳心。
用多重规范迎挑战
“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全球有超过180个国家在用针灸。在整个国际替代医学中,针灸也是发展最好、接受度最高的。作为针灸的宗主国,针灸行业的每一块阵地,我们都要巩固和壮大,而不是失守。”听说要为针灸业发展出谋划策,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也专程赶来参与。他认为,目前针灸既不按中医管理,也不按中药管理,生产研发、技术改良受重视度不高,应该呼吁国家在科研经费投入上有所关注,引导产学研联合攻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凯先建议,企业也要自立自强,舍得为研发、工艺升级、提高质量投入;规范市场,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避免无序恶性竞争;制定严格的、有利于优胜劣汰、提升民族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质量标准。
“有了好的标准、规范,关键还是落实到位。”张伯礼直言,“拿中药生产来说,我们有了GAP、GMP,但贯彻执行得不好照样出问题。”他回忆,自己在调研某个中药产品问题时就曾发现,生产企业虽然通过了GMP认证,但实际生产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偷工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要求106摄氏度高温灭菌的环节,为了省电只加热到104摄氏度。殊不知两度之差,产品质量不合格,出了问题。“所以不仅要有规范,更要规范执行,构建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
据曹炀介绍,目前,国内针灸针生产企业已经知耻后勇,投入巨资购买先进生产设备,进行现代化厂房建设。“在规范的竞争秩序下,我们希望竞争、不怕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