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减乘除” 再谱治水新曲

05.04.2017  19:39

  这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这是一片梦里的江南水乡。

  大禹治水,留下了绍兴这座水城。城内河流四通八达,街临水而建、城因水而兴,自古有荷叶地之名。绍兴向有治水、亲水的传统。远有大禹治水,后有马臻治鉴湖、刘文复治浦阳江……治水与亲水贯穿着绍兴的文化,就像用水写成的历史。

  早在2007年,绍兴就在全市开展了名为“清水工程(三年计划)”的治水大战。

  恰逢2013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五水共治”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样的战略决策,让绍兴更有了方向。绍兴市委、市政府迅速整合资源,及时作出了推进“五水共治”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战略决策,将“治水”与“产业转型”“城市建设”组合在一起,实行综合破题。

  2016年,不仅绍兴市本级再次捧来了弥足珍贵的“大禹鼎”,辖下的柯桥、诸暨、新昌三县市区也同时梅开二度捧得“大禹鼎”。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今年是实现“五水共治”“三五七”时间表中“五年(2014~2018)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的提升年,以“大禹鼎”为再出发的起点,绍兴市克难攻坚、迎头赶上,再次擂响战鼓、踏上征程!

   撸起袖子做“加法”

  制度保障 加大投入

  6759条河道,总长10887公里;4000多座桥,大大小小数十个湖泊;总水域面积54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6%……

  同样的数字,放在过去是一个水乡的荣光,在“治水”工作面前,它化成了一项项具体的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绍兴努力在制度上全力保障,在具体项目上切实推进,一丝不苟地为“五水共治”做好“加法”。

  2016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绍兴市水资源保护条例》,成为绍兴市有立法权后第一部法规,也是全省地级市中第一个水资源保护条例(不包括副省级城市)。

  开展水质竞赛,创建一批生态示范河道,市控以上断面提前消灭劣Ⅴ类水、Ⅲ类水以上比例提高20个百分点。

  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河长制”管理的意见》,健全河长工作机制,细化河长工作职责,加大督考力度,致力于让各级河长真正成为发现问题之长、解决问题之长和不出问题之长。在具体工作中,实行流域化配置,并实施电子化巡河。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市5120名河长电子化巡河,巡河记录通过APP系统实时回传到市、县、镇三级治水办,目前全市河长电子化巡河率已达到100%。

  项目进度方面,绍兴市“五水共治”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06.5亿元,截至去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50.4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41.2%。

   壮士断腕做“减法”

  源头治理致力“减污”

  让绍兴引以为傲的“中国轻纺之都”,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环境压力。

  绍兴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势推进印染、化工行业整治。全市累计停产整治印染企业107家、化工企业102家,分别占企业总数的31.8%和34.1%;全市规上印染企业产量同比下降2.8%,废水排放量同比下降13.2%,利润同比增长5.1%,转型升级成效初步显现。

  组织开展工业园区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在全省率先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把全市82个工业园区列入整治对象,重点对园区内公用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企业内部污水管网设施、排污口、“低小散”企业、园区与企业环境卫生等八个方面进行集中攻坚整治,全市累计排查问题1592个,完成整改1579个,整改率99.2%;拆除违法建筑106万平方米,查处环境违法问题261个。

  深入推进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2016年共有398家规模生猪养殖场通过达标验收,182家规模水禽场完成治理,柯桥、上虞、诸暨500头以上和嵊州2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智能化监控实现全覆盖。

  扎实推进水域养殖污染治理,全市累计完成水面禁限养区划定和整治9万亩,越城区行政区域全面实行水域“河蚌网箱围栏”禁养,推广“洁水养鱼”。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为全力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持久战和巩固战打下良好的基础。

   众志成城做“乘法” 共建共享 全民治水

  治水先“治人”,治人先“治心”。唯有让所有的领导干部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方有大成。坚定不移抓工作督考,激发了党员干部创业干事激情。建立完善督查工作机制,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督考合一,严督实考。

  该市出台《绍兴市水质考核制度》,设立2亿元专项考核基金,加大水质治理提升的奖罚力度,有力推动曹娥江、浦阳江、绍兴平原水质的区域化、流域化协同治理。

  加强立体督查。绍兴市实行市委、市政府领导明查暗访制度,并在市级新闻媒体开设“今日焦点”曝光栏,曝光力度进一步加大。

  强化考核问责。制订年度“五水共治”总考核办法和“河长制”管理、河湖清淤、工业园区污染整治等分项考核办法,制定出台“五水共治”责任追究办法,实现奖优罚劣、以考促治。

  “五水共治”最初只是一个“政府行为”,因其契合了群众的愿望,最终演绎为一件上下齐心、城乡同步的“民生工程”,绍兴全市党员群众的参与热情被广泛激活。

  在民间,还涌现了许多新鲜事。诸暨的“枫桥大妈”、柯桥的“乡贤回乡认领”、嵊州的“村嫂”,还有各地的“企业河长”“公益河长”,无不让人眼睛一亮,更有新昌小将镇商会34家企业不但捐赠护河资金77.5万元,还“认养河道”80多公里;116家会员企业共认养河道31条,总长约170公里。

  至2016年年底,嵊州全市的“村嫂”队伍发展到341支,在册的“村嫂”志愿者达6580名。在诸暨,由社会各界人士自愿报名参加的“公益河长”也超过了100多人。

  这是一道漂亮的“乘法题”!从城市到乡村,民众的广泛参与,让绍兴治水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以诚换诚,以心换心。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五水共治”,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大工程,成为政府与百姓、党员与群众众志成城、深情演绎的大合唱。

   扑下身子做“除法” “清污”“截污” 双管齐下

  坚持不懈地铁腕治水,正在治出一个“梦里水乡”的新环境、新发展。

  绍兴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十三五”河湖清淤规划,率先在全省启动“十三五”河湖清淤治理,率先在全省制定出台河湖清淤技术标准和考核办法,2016年累计完成河湖库塘清污(淤)1951万方,占年度计划1500万方的130%,完成量居全省第二。绍兴市大力推行减量化处置,落实无害化处理,探索资源化利用,全市建成6个淤泥固化处置技术中心,年固化处置能力达到500万方,其余淤泥因地制宜采取就地填筑、造田造地、还桑肥田等方式妥善处置。全面开展工业园区、污染企业、污水厂排水口等区域周边河道淤泥成分检测,共设立监测点583个,对有毒有害污泥统一布设固结点,固结后分类通过安全填埋、焚烧等方式处理。

  绍兴市组织开展了全市城市和集镇截污纳管情况普查,并按照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大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全市新增城镇污水配套管网247公里,占年度任务的124%;雨污分流改造管网170公里,占年度任务的425%;全市118个乡镇(街道)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所有污水处理厂执行一级A标准。加快推进嵊州市长乐、甘霖、三界污水处理厂的截污纳管建设,提前一年完成管网建设任务,如期达到省建设厅确定的考核标准。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建设任务。在全省率先实施集镇村、规划非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扎实推进入河排污(水)口标识行动,全市共摸排出入河排污(水)口41870个,全部完成标识工作;需整治3800个,已完成整治1329个。为确保排污(水)口标识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在柯桥区进行先行试点。2016年9月,全省入河排污(水)口标识工作现场推进会在绍兴召开。

  “五水共治”,是为了营造一个整洁、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和创业环境。

  “水乡”任重,“水城”道远。绍兴,是大禹治水的地方,也是大禹最后的归宿地。在此治水不仅为擦去蒙尘,更是一次难得的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契机。

  水清岸绿、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水城绍兴”,正在展开更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