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假肢科研康复中心免费服务近60年 情暖伤残退伍军人

17.01.2017  11:34

  浙江在线1月16日讯  早晨,杭州市上塘路330号的一间简易厂房里,技师赵敬先和无数个寻常日子一样,在车床上制作着一副传统铝皮下肢假肢。从切割到打磨,需要进行不断地修正。他不厌其烦地对比着模具和假肢,只为寻求最好的契合度。这件事,他默默地做了几十年。

  赵敬先是浙江省假肢科研康复中心(省社会福利中心)的一名传统假肢矫形器技师。这个建立于1958年的单位,最初是为服务浙江省伤残军人而设。在近60年的时间里,赵敬先和他的一代代同事们,如同一颗颗螺丝钉一般,始终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奉献着,制作假肢、矫形器、矫形鞋等各种康复器具,不仅始终牢记着自己服务伤残军人的使命,并逐渐将服务范围扩大到了全省老年人、社会残疾人和困难伤残人员。他们日复一日的坚持和钻研,给我省伤残军人带来了更好的生活质量。据统计,在单位建立至今的59年时间里,浙江省假肢科研康复中心(省社会福利中心)累计派出专业技术人员600多人次,上门服务全省伤残军人、特殊困难群体27000多人次,服务里程超过16万公里,深受困难群众欢迎。

  一把铁榔头,敲开了为伤残军人倾情奉献之门

  战争年代,一些解放军战士因为受伤造成了肢体残疾,用自己的奉献和牺牲帮助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战争结束之后,当大多数人享受着和平安宁的生活,这些人却只能凭借假肢才能实现站立、行走。为了保障伤残军人的合法权益,1958年,第四次全国民政会议提出,要求全国没有建立假肢厂的省、直辖市,必须建立假肢工厂。“当时,浙江省有大量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伤残军人,而省内只有浙医二院一个矫形器制作室,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伤残军人只能到上海或南京等周边城市安装假肢、矫形器、矫形鞋,购买残疾车,生活很不方便。”浙江省假肢科研康复中心(省社会福利中心)鲁志高介绍说,为响应国家号召,1958年11月,浙江建立了省假肢工厂,最初只有5个员工,3间平房。假肢工厂虽然建起来了,但是没有专业科技人才,没有专门的生产设备,一切都得靠大家从零开始摸索。员工们四处学习,热切讨论,逐渐“发明”了大腿测试仪、钢锯床、木锯床、擦皮机、油压机等一系列初期的生产设备。

  鲁志高翻开资料说,1959年2月25日至3月10日,假肢工厂派4名技工分别到宁波、温州专区巡回修理、测量假肢矫形器,并进行宣传工作。这是假肢工厂的第一次巡回修理。从此,他们再也没有停下过服务伤残军人的脚步。

  赵敬先是1979年入职的,目前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8年,从十来岁的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技师里的业务骨干。在中心有一批像赵敬先一样的假肢技师,默默无闻地为全省伤残军人服务着。要想把假肢做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传统假肢,要经过皮工和钳工两个车间,仅钳工车间就包括铝皮成型、铰链打磨、打眼、焊接、电镀等多个程序。当时几乎没有相关制作资料,全凭跟师傅学。赵敬先跟着师傅从铰链打磨开始学起,将宽2厘米、厚5毫米的铰链,用铁锤一点儿一点儿地敲打成腿外围的形状。然后再学其他工序,最后到组装、调试,他整整用了2年的时间。如今,到底做过多少具假肢,赵敬先说,自己已经数不清了,车间里铝皮的捶打声,陪伴着他渐渐苍老,生出了花白的头发。“假肢做好了,并非一劳永逸,会因为日常使用和磨损受到损伤,甚至报废。每年,我们的技师团队都会到全省的各个地市巡回修理。测量一批,回来做一批,做好了再送下去一批……尽量把服务送到每一个有需要的伤残军人身边。”赵敬先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省伤残军人日趋年迈,人数总量也在不断减少。1997年,浙江省假肢厂更名为浙江省假肢科研康复中心。2013年,浙江省假肢科研康复中心增挂“浙江省社会福利中心”牌子,进一步转变职能,拓展服务范围。目前,浙江省假肢科研康复中心(省社会福利中心),是省民政厅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不仅服务伤残军人,还为全省老年人、残疾儿童、社会残疾人和困难伤残人员提供服务,是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已成为浙江省行业内龙头单位。

  寂寞坚守,只为让伤残军人过得更好

  过去,每年到了10月,浙江省假肢科研康复中心(省社会福利中心)康复辅具部部长陈洪的家人就会知道:整整一个月,家里人都没法坐在一起吃饭了。

  为更好地服务我省伤残军人,从1959年开始,技术人员就踏上了巡回修理服务之路。每年用一个月的时间,巡回浙江11个设区市,定时定点为需要维修和安装假肢的伤残军人服务,费用全免。工作了38年的唐黎明技师说,过去条件非常艰苦,几大箱假肢和设备器材,都靠大家肩背手扛,12个小时长途车坐到温州,常常已经晕头转向。因为路途遥远,有时候预定的时间表也会因此产生误差。近年来,省民政厅每年都会定时下发《关于开展康复辅具巡回修理工作的通知》,向社会公布当年专业技术人员赴各地开展假肢、矫形器、矫形鞋、轮椅等康复辅具巡回修理的具体时间。各地民政部门也会根据名单及时通知,将信息传达到位。

  尽管时代日新月异,团队对于假肢品质的坚持,依旧如过去一样一丝不苟。制作一副传统假肢,需要经历测量、取型、打磨、制作、试样、装配等多个步骤,快则三五天,慢则一周左右。技术人员首先要用纱布、速干石膏等物品,做出适合的模具,收集数据。康复辅具部部长陈洪翻开了定货单,上面共有15个数据,一张人体解剖图旁清楚地标明对应的内容:下肢总长,大腿上周、中周、下周,小腿上周、中周、下周,脚趾部长……陈洪说,光是做一具下肢的假肢,就需要精确测量10多个数据。但即使用上这样精准的数据,也不一定能做出完美契合的假肢。拿传统的铝皮假肢来说,大腿重达8斤,小腿也有5、6斤。一个行动不便的人,往往要拿出比健全人更大的力气来克服这些障碍。陈洪举起一只铝皮制成的假肢小腿掂了掂,确实分量十足。“所以我们的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必须要做得更加细致精确,让伤残军人穿起来更为舒适,帮他们更多地减轻负担。”陈洪说:“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功臣,说啥也要把他们的假肢做好,帮他们站起来!

  大家坚定的信念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确实帮助一些伤残军人重获新生。临海桃渚镇中城村,71岁的李克友偶尔还会下地干活,种些蔬菜自给自足。因为在战争中受伤,他失去了右侧小腿。回到老家以后,装上了传统假肢。“他们不仅帮我配好了假肢,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信心。”李克友说,每年他都会去巡回修理现场看看这些技术人员。“即使假肢不需要修理和更换,提出申请领取矫形鞋、残肢套等要求,也能很快获批,并且一切费用全免。”李克友说,感谢政府帮忙解决了这些难题,使他能积极地“”起来,继续面对生活。

  “点单式服务”,把细致关怀送到家门口

  前两年开始,许多伤残军人会主动打电话给陈洪,说他们“变了”。“现在也不知道你们什么时候会过来看我们。”电话那头,老朋友们竟有些“埋怨”。改变的,是巡回修理的方式。2015年起,根据工作安排,过去的“摆摊式”变成了“点单式”。“你们今年不过来了吗?”打来电话的是65岁的陈明祥。家住慈溪市周巷镇的陈明祥在部队训练时受伤,失去了左腿。1973年,他第一次安装了假肢,从此和这些技术人员熟识起来。“认识他们已经40多年了,总希望他们能经常来看看,帮我调试调试。”陈明祥说,自己现在身体不好,日常都坐在轮椅上,因为肌肉萎缩,假肢穿戴起来也有些不贴合了。10月的时候,他去当地民政局一打听,听说现在不来了,着急地马上就拿起了电话。“大伯,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不再定点到市里设摊了。你家里到慈溪也要十多公里,跑来跑去多麻烦。你如果需要修腿或者换腿了,可以马上跟慈溪市民政局说,由他们统一报给我们,可以直接上门来为你服务。”陈洪耐心地向老朋友解释。这样的安排,是考虑到许多伤残军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团队需要变“定点等待”为“主动上门”,提供“全年无休”的服务。针对这样的改变,丽水莲都区的杨明友一开始还挺不理解,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左手前臂,1986年回到国内配好了“美容手”。因为手臂的使用频率较高,杨明友平均1至2年就会更换一次假肢。今年,又到了要更新的时候。“我已经报上去了,你们什么时候来?”杨明友有些着急。

  因为每个地方报上来的时间有差异,团队也会规划线路,将一段时间里地点集中的串成一条线走,以便更高效地完成工作。陈洪表示,2016全年,团队下乡服务十来次,具体工作时间加起来,远远超过过去集中一个月的时间。“我们的每一件假肢都是个性化定做,因人而异。”陈洪说,按照民政服务要贴心服务、精准服务的要求,现在全省伤残军人巡回修理服务工作与以前相比,进行了较大调整:一是以全额免费的形式为全省伤残军人提供假肢、矫形器、矫形鞋定制维修服务,当地民政部门和伤残军人不用支付任何费用;二是改变定期集中的巡回方式,按伤残军人和各地民政部门的需要,在全省开展全年常态化的巡回修理,并将服务地点延伸到县市区;三是对于行动困难的伤残军人,直接上门入户进行定制维修服务。今后,为伤残军人的巡回修理服务将覆盖到全省所有县市区。

  步入快车道,开启转型升级之路

  时光荏苒,从名字到规模,从人员到地点,浙江省假肢科研康复中心(省社会福利中心)成立至今已经59年了,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显著提高。目前,中心可提供假肢、矫形器和残疾人车辆等各类产品100余种,已成为集生产、经营、科研和康复于一体,设施设备和产品齐全的综合性康复机构。为了提升科技水平,近年来,浙江省假肢科研康复中心(省社会福利中心)继续不断钻研,寻求合作,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2015年3月,中心下属子公司浙江省康复器材工贸公司与全球一流的假肢矫形器生产企业德国奥托博克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杭州中德康复器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运营。同时,中心依靠改革创新,科技研发,通过不懈的努力,经过多轮招标,最终与浙医二院达成合作协议,于2015年5月成立浙医二院矫形支具诊疗中心并正式启用。该诊疗中心拥有步态训练仪、矫形器计算机设计和数字加工系统等国际先进设备,为浙医二院骨科、神经内外科、康复科、内分泌科、烧伤科、急诊等科室提供相关产品和技术服务。当年12月31日上午,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孙建林小朋友穿上了由省社会福利中心帮助他量身定做的踝足矫形器。他也成为国内首位使用3D技术踝足矫形器的儿童。该矫形器是省社会福利中心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3D打印中心合作开展的康复辅具3D打印项目的产品之一。在制作方法上,它打破了传统矫形器石膏取型、手工修型、加热成型为主的制作工艺,取而代之的是3D应用技术。通过使用该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矫形器的精确度,增加患者使用的舒适性,而且还能有效降低材料损耗。

  2016年11月11日,第五届浙江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在杭州和平会展中心召开。在浙江省社会福利中心的展台上,一台大型CAD/CAM设备,格外引人注目。只见工作人员手持三维扫描仪,对着使用者的面部进行激光扫描,电脑上立刻就会出现一副凹凸有致的立体图像,借助7轴3D打印机,可雕刻出一个与真人一模一样的立体头像。据了解,这套从德国引进的设备,可用于残障人士制作假肢,将原来用人工石膏制作模型的两天,缩短到只需要半小时。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在这里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展望未来,浙江省社会福利中心将按照“壮大产业、引领行业、拓展事业”三业并举发展总要求,开拓创新,团结奋斗,走一条既符合全省民政事业发展需要又独具中心特色、有优势、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为我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