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互联 打造线上文化生态圈
“你看,你看,他们现在的票数达到6739票了!”“我看好的这支团队成绩也不错。”……上海市大宁剧院门口,刚看完歌舞剧演出的几位大爷大妈掏出各自的手机,意犹未尽地讨论着。这是原闸北区市民近期密切关注的一件“大事”——星级公共文化团队评选活动。与以往不同,借助“智”文化服务平台,闸北区首创互联网+星级公共文化团队评选的公众参与模式,成为“智”文化服务平台创建以来所取得的重要突破。
闸北区“智”文化服务平台始建于2013年,今年曾荣获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101个创新项目,并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建设,“智”文化服务平台目前已有PC端的网页、手机端和PAD端的微信公众号以及APP,会员人数超过12万,发布仅半年的微信公众号关注用户数更是突破了4万。
近年来,闸北区围绕科学化、均等化等目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能力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然而,在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前,传统的工作模式还是遇到了瓶颈。“以往我们辛辛苦苦组织的活动,与居民的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现象,我们策划的内容百姓不一定喜欢,而百姓对公共文化的反馈意见我们也难以及时收集。同时,社区文化中心组织的活动,靠工作人员去小区张贴小广告,活动信息的覆盖面还是不够广。”“智”文化服务平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建设亟待转型发展之际,闸北区文化局经过调研和思考后,提出以“数字化探讨”作为突破点,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文化服务平台,全面提高闸北区公共文化的辐射力度。
“‘智’文化服务平台不是简单地进行信息数字化,而是通过网络,打造一个线上的公共文化生态圈。”闸北区文化局局长陈宏解释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平台通过信息互动、数据分析、才艺展示等方式,进一步推动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多功能服务 实现信息全覆盖
“智”文化服务平台如何打造一个线上公共文化生态圈?记者用手机体验了一下,打开服务平台的手机APP,社区活动预告(文化日历)、场馆地图(以地图形式展示区内各文化场馆信息)、新闻报道、视频点播、数字报刊、文博收藏等数字资源均囊括其中。据了解,平台首次实现全区所有公共文化活动信息发布的全覆盖,其中包括区级文化活动信息,也整合了街镇文化活动信息,甚至还有不少体制外单位举办的文化活动信息。平台还能通过自主搜索或自动定位的方式,迅速调出区域内正在或即将举办的文化活动信息,配有地图标注的相隔距离和行进路线,市民可随时按需预约。“其他区县市民也可以获知我们区的活动,实现跨区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智”文化服务平台工作小组成员之一的闸北区图书馆副馆长张洁说。
除了提供文化活动信息与活动预约外,平台还开辟了可供市民才艺上传、建立兴趣小组、推荐优秀活动、兑换积分礼品的个人空间,以及区内各文化团队活动场馆预定、团队会员招募和团队自我展示的团队天地。通过“智”文化服务平台进行活动抢票,活动评论、反馈与互动,也是“智”文化服务平台上一个深受用户欢迎的热门功能。
辐射各年龄段 实现定制化
值得一提的是,“智”文化服务平台发布的公共文化信息,首次做到了受众人群年龄段的全覆盖。“平台上发布的活动信息丰富多彩,有老年人喜欢的戏曲、舞蹈、歌唱等活动,也有年轻人喜欢的演出、话剧、画展,还有我家外孙女喜欢的亲子系列活动。”将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消息看完,如今是退休市民傅阿姨每天必做的功课。“碰到活动抢票,我们肯定全家出动。”傅阿姨向记者展示了她手机满屏的抢票记录,而她6岁的外孙女也必抢每月的亲子活动门票。“智”文化服务平台此前举办的插花、陶艺、烘培、茶艺、阿卡贝拉亲子系列活动等,也深受市民的喜爱。“每次有抢票活动,不一会儿票就会被抢完,甚至可以说是‘秒杀’。”“智”文化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智”文化服务平台预期到2017年底实现30万居民全覆盖,区域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全覆盖,同时还将从3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如服务定制化,可实现市民被动“找”文化服务资源到文化服务资源主动“找”市民的新跨越。采用信息技术,以WIFI信号为基础精准定位,实时掌握市民在文化场馆的活动轨迹,并通过数据积累与系统分析,向用户主动推送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活动信息。再如载体多屏化,就是利用有线电视和IPTV,开发通过电视屏遥控器就可操作的文化服务功能,让老年人也不“落伍”。而资源社会化将吸引更多体制外的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居民打开手机就能获得最近最新的文化活动信息、走进商业中心就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分享与交流、让特定的人群第一时间参与匹配的文化活动……我们将真正做到公共文化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包’。”陈宏自信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