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的“大脚”能否迈进院士大门?还需拭目以待
俞孔坚的“大脚”
能否迈进院士大门
俞孔坚将自己置于风景园林学界的对立面,他更推崇如“桃花源”一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景观。但引起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一些专家不满的是,俞孔坚用“裹小脚”来比喻中国的风景园林,并引出他的“大脚革命”
2017年4月21日,中国工程院官网公布了该院《2017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其中代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的院士候选人是俞孔坚。名单公示后不久,曾主持过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原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施奠东很快就获知了消息。两年前落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俞孔坚今年再次进入了增选名单,这让他感到震惊。
“中国的风景园林在世界上是很有名的,即使现在中国的水平也绝对不差。但是,他(俞孔坚)否定了中国的风景园林。”施奠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出了他震惊的理由。
“忤逆者”入选
让国内很多风景园林学者难以释怀的是,2004年前后,俞孔坚不仅否定风景园林学,而且还在美国召开的国际风景园林师联盟会议(IFLA)上,把苏州园林和封建时代中国妇女的缠小脚布放在一起比较,公开贬低中国古典园林,认为它是“小脚美学”。为此,当年参加会议的时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周干峙院士愤然离场。
就在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公布10天前的4月11日,北京大学信息公开网上公布了“同意俞孔坚辞去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职务”的通知。然而,该院官网对俞孔坚的个人简介迄今仍显示,他是“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54岁的俞孔坚还有一个响亮的头衔——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这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和地位崇高的荣誉学术团体之一。同时,作为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创办人、首席设计师,他设计的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
有这样一份“成绩单”,俞孔坚作为院士候选人似乎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多位专家很快就联系到施奠东,他们建议,要对俞孔坚的入选公示发表反对意见。
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投诉信处理办法》,人们可以对候选人提名书及其附件的内容提出异议,也可以对其他违反院士增选有关规定的行为提出书面投诉和意见,不接受电话、口头、网络方式的投诉,而需要把纸质投诉材料邮寄到工程院。
于是,在施奠东等人的牵头下,一封有20名该领域专家签名的投诉信很快就起草好了。除了7名浙江的专家外,这封信的签署者还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等地。5月初,中国风景园林专业的一位院士亲自把信送到中国工程院。
引起中国风景园林学科这些专家不满的,是俞孔坚的“大脚革命”。就像当年在国际会议上一样,俞孔坚站在网络演讲视频节目“一席”的讲台上,用“裹小脚”的比喻引出了他对中国风景园林学“大脚革命”的演讲。
在俞孔坚看来,中国对待土地、江河,用的是畸形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比如在城市中平掉丰产的稻田,种上草坪;在公园里拔掉果实累累的桃树、梨树,种上只开花不结果的观赏树木。
“我们整个城市都在追求一种畸形的美,就像裹了脚一样。”于是,他发起所谓的“大脚革命”,让人们砸掉防洪堤,与洪水为友,对自然做最小的干预,在城市中心收集雨水、种稻田和野草……他的这些标新立异的说法不时引来台下听众的掌声。
在急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相比,风景园林似乎只是城市建设的“配角”。然而,在生活中它们却向来是环境的美之所在。从知名的江南私家园林、颐和园那样的皇家园林,到风景名胜区的建筑和植物,到公园、植物园、游乐场,再到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城市绿地,全都属于风景园林的范畴。
产生于周秦汉唐,成熟于宋,精致于明清,中国的风景园林在历史发展中积累出诗情画意、天人合一等特色,这也是一直以来国内风景园林专家为之骄傲并继承发扬的地方。
而贬低中国古典园林的俞孔坚成为院士候选人,让他们感到了危机和愤怒。
写联名信的过程符合中国工程院的官方流程,并不公开,但是这封信却流传到了互联网上,这件原本低调的事情很快受到了关注和热议。在这封措词尖锐的信中,专家们罗列了俞孔坚不能胜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三点理由:肆意侮辱中国园林优秀传统,狂言“中国园林可以休矣”;设计手法千篇一律,水平拙劣;敛财手段如奸商,巧取豪夺;学风不正,学德不端。
就这封投诉信及其引起的候选院士之争,《中国新闻周刊》致电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提出采访俞孔坚本人的要求,但是对方在经过考虑后拒绝接受采访,并表示,“那些专家的想法多少有人身攻击的意思,这个事情越扯越多,越多越麻烦,我们还是不发表言论为好。”
“十多年来,他坚持反对风景园林学科,而且发表的文章、著作以及所做的规划设计项目中从没有冠以‘风景园林’这四个字。现在摇身一变,却成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的院士申报者,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这是风景园林专家反对俞孔坚的重要理由之一,而俞孔坚与风景园林学科的芥蒂在多年前就埋下了伏笔。
2004年5月,俞孔坚和李迪华在《中国园林》杂志上发表《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一书的导读,介绍美国Land Architecture(下文简称LA)之父奥姆斯特德在1958年提出的新概念和新职业,导读中他们将LA翻译为“景观设计”,并把这个学科定义为: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实际上,此前国内学界已经把LA统一翻译为“风景园林”。这一期杂志上附有4位编委的审稿意见,其中,北京市园林局副总工程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李嘉乐,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原副理事长孙筱祥,建设部园林和城市规划专业原评审员刘家麒以及俞孔坚的研究生导师陈有民分别发文,对俞孔坚和李迪华的翻译提出质疑,认为风景园林相较于景观设计,范畴更大。
2004年7月论战持续进行,俞孔坚在《中国园林》杂志上发表《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学”之于“风景园林”》一文回应质疑,文中提出疑问:“祖宗之法不可变乎?”同时,他认为国民对风景园林的理解局限于风景审美,但是LA的概念在当代更加完整,需要有新词与之对应。
在俞孔坚看来,国内对LA的混乱认识不仅仅是翻译问题,而是国内“风景园林”领域自身出现了问题:第一,国内风景园林职业范围自认为等同于、客观上远不如国际LA;第二,“唯审美论”主观上限制风景园林的发展;第三,国内风景园林陶醉于小桥流水和风景、景物的“艺术”,难以解决紧张的人地关系危机;第四,国内风景园林是行政管理下分割出来的行业,缺乏LA最核心的认识。
该文章之后是杂志编委的审稿意见,刘家麒就俞的观点逐一进行反驳,“至于他叫他的‘景观设计学’,我们认我们的‘风景园林学’,大家都明白这是相同的学科和相同的内容,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可是他非要推倒风景园林学科,自立山头,我们就不得不把事情挑开来说了,这已经超出学术之争的界限了,争论可以到此为止了。”
《中国园林》杂志社原社长王秉洛否认俞孔坚提到的中国风景园林的局限,认为所有学科都在发展,而像俞孔坚支持的美国景观设计,因为是没有根基和历史的“空降”,所以学科发展会更加艰难。
实际上,俞孔坚自己就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专业,他在就读期间的系主任苏雪痕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时俞孔坚并未有贬低风景园林的想法。1992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就读设计学博士,1995年回国之初,也依然和北林保持友好联系,甚至决定选择在北京大学还是清华大学就任时,也征求过苏雪痕的意见。
但那次论战是个分界点,俞孔坚将自己置于风景园林学界的对立面。在2007年俞孔坚发表的《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一文中提到,他更推崇如“桃花源”一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景观,而中国的古典园林“使帝王和士大夫们收尽天下之奇花异石、竭尽小桥流水之能事,阉割了真实‘桃花源’中的稻田和果园等与生存相关的良田美池,大造虚假、空洞的‘桃花源’。并美其名曰‘造园艺术’。”他认为,这种虚假的“桃花源”埋葬了封建帝国,可以和裹脚“相媲美”。
施奠东认为,这是俞孔坚个人野心的体现,俞想否定过去,使这个学科从他开始发展。也有一些景观设计师在网上讨论认为,这是俞孔坚的一种自我营销方式。
一位不愿具名的风景园林业内人士也不否认俞孔坚有营销的目的,但他指出,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的风景园林理论体系和经验积累停留在传统园林,它在过去确实取得过很高的成就。但是“文革”期间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停滞,与世界脱节,“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的风景园林需要和世界衔接,发展自己的传统,同时借鉴世界经验。俞孔坚从美国回来,他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最终“本着学会主流的意见,对学科现用名更加自信”,结束了争论,此后,俞孔坚在北大继续使用“景观设计”的专业名称,也很少再和北林教授苏雪痕有联系。
“大脚革命”
2004年,杭州人杨远还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见证这场论战的他当时并不理解他们争论的意义,“明明做的是一样的工作嘛!”他当时这样想。多年以后,已经成为设计师的他才明白,设计师这项职业总是逐利的,在这个行业里,名和利是关联的。“当年的俞对于传统学界带头人和各院系,是个挑战者,有着革命的意味,这也是很吸引年轻人的。而他用这些论战在中国风景园林学界创出了一条景观的道路,掌握了自己的话语权并从此走上‘景观大师’的快速通道,名利双收。”
一位景观设计师在网上撰文描述了国内风景园林学科的几大门派,其中俞孔坚所在的北京大学被形容为“明教”,“在新世纪之交,此教抓住机遇,在本领域内异军突起。”该文分析:此教刚开始行走江湖时被江湖上重量级人物和各大名门正派称为魔教,并且引发了2003~2006年的“景观”与“园林”之争。但是此后明教依靠其明星教主的包装与宣传能力,迅速成为本行业的领军人物……
除了2001年主持的广东中山岐江公园,2004年以后俞孔坚接手的项目接连不断,其中他主持的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浙江台州黄岩永宁公园、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以及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项目,都获得了世界多个景观设计类奖项。
挺俞派认为,俞孔坚智商高,考上哈佛,回国后打破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传播先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拿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奖项拿到手软,是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师,而“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反对者则认为,“俞大师”很会宣传,给全国各地的官员们讲课,灌输自己的理念,并许诺可以在国际上拿奖。但是真正到实践中,却只能复制自己的模式,千篇一律的“红飘带、行列式栽种、稻田”,这和风景园林应有的地域特色相违背。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熊国平觉得,不能把俞孔坚的作品说得一文不值,其设计也有创新,比如广东中山的岐江公园,这个公园修建于2001年,这里过去是破产的粤中造船厂,场地散布着旧的船坞、旧机器、铁轨和钢架等,而设计师最终保留并改造了这些生锈的铁轨和厂房。
在熊国平看来,过去设计师看到这些工厂,可能会认为要拆掉,但是俞孔坚当时较早认识到这些废弃物的价值,理念、想法在当时比较先进。
杨远也曾因为岐江公园的“场所精神”而敬仰俞孔坚,认为这算是中国景观设计史上一个转折点,“这个公园以及同时期的国外设计师作品也激励了很多中国景观设计师去探索新的设计手法,关注场地的精神价值。”
20名专家在投诉信中列举了11个俞孔坚创办的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作品,指出他们“不尊重、顺应自然,是拙劣的人为造作”,这些被列举的案例中并没把岐江公园包括在内。
2010年之后,俞孔坚大力推广他的“大脚革命”:在原有植被基础上种植生产性作物、与水为友打造绿色海绵、保留乡土景观本底等。
此次联名信中一位不愿实名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俞孔坚能把一些田园的意境搬到城市公园中来,如果少量的也可以,寻求差异。但是前提是必须考虑总体协调,功能上是否满足。”但是他看到,俞孔坚的“大脚革命”最推崇的就是把稻田搬到城市。“你在宝贵的城市生态用地中再去简单地复制农田,农田作物有季节性,有生长阶段,也有休整阶段,这时候,生态功能发挥不了,景观功能也发挥不了。”
无论是联名信的发起者施奠东,还是当年俞孔坚的老师苏雪痕,都强调他们这些人大多已经退休,和俞并没有利益冲突,也不是派系斗争,而只是就事论事,对他的设计以及他这个人能否入选为院士,发表自己的见解。
但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猜测,这里边也有利益之争,因为名单中有一部分专家仍在业内,这个学科跟实践有紧密联系,涉及现实利益。他还说,其中也不排除确实有一部分老人因为他们一直以来的知识积累和视野的局限,所以看不惯俞孔坚的做法。
俞孔坚的“大脚革命”鼓励建设海绵系统和净化系统,让自然进行自我调节。例如,他主持设计的上海园博会后滩公园中,有一处梯形的台阶配合不同植物,能够分别吸收氮、磷和重金属,流到下游的水可以被净化。
不过杨远认为,俞孔坚的理论听起来很生态,但从他多年的工作经验看,人们真正需要的生态,还是对人类有益的生态,景观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人而造。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杨远觉得真正的生态和大自然,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
“以‘土人’最多见的湿地作品为例,对于当地人来说,原来的一片硬质环境突然有了湿地、各种曲线的岸线、长在水里的水草,一片郁郁葱葱,水鸟也来了,鱼也多了点,确实很生态。但是从整个生态环境的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上来看,这个地区突然高密度地出现了一批非自然迁徙的物种、非自然冲刷形成的河岸,但是它所处的更大尺度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变化,降雨量、洪水期一切如旧,那么结果就是这个地区的生态景观只能顺从大环境因素而发生改变。”杨远料到的结果就是新造的岸线被冲刷,不适应的植物被更替或者吃掉,为了维持原貌,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成本。
在风景园林圈内,称自己的专业为“景观”的不只是北大,清华、同济等都称自己的专业是“景观学系”,不过施奠东认为,这些高校都承认风景园林学这个一级学科。
熊国平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风景园林专业内主要有三种专业背景, 第一,农林院校,主要从绿化和景观角度切入,以北京林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为代表;第二,建筑类高校,从设计角度切入,以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第三,艺术类院校,更侧重城市形象方面,以中国美院等学校为代表。
不过他认为,这三种类型并非是对立的,恰恰相反,都是在融合。“其实我个人认为,俞孔坚先生做的是融合的事情,但是我认为他可能处在年轻气盛的状态,表达比较犀利,所以说了很多让人难以理解的话,包括我(也难以理解)。”熊国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每个学科都有自身发展的要求和规律,没有必要去为了抬高自己的学科而去打击别的学科,我认为这个不可取,这些方面他可能做得不太成熟,或者不太理性。但是学科争鸣我们是赞同的。”
苏雪痕认为,风景园林是一个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专业。在他看来,目前可以有很多大家,但不需要增选院士。但是熊国平认为,这个专业并非可有可无,一定要有院士,而且需要更多的院士带领学科发展。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师安建国是挺俞派,他认为,每一种文化的影响都有它的先进性,他相信俞孔坚在解读西方先进经验后,会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但是反对派认为,俞孔坚这些年给业内人的感觉就是“作品都没受到认可,反倒是商业行为很突出”,这样就被评上工程院院士,自然有人会反对。
虽然20名专家在5月初递交了投诉信,但6月16日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公布后,俞孔坚仍在今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名单中。
不过,施奠东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第二轮评审候选人资料公示期间,业内又有181位学者写了联名信反对俞孔坚入选院士,该信已投递到了中国工程院。
《中国新闻周刊》致电中国工程院增选工作办公室,得到的答复是:对于此次院士增选收到的投诉信,目前还在统计、处理阶段,具体情况无法透露。他们将受理在指定时间内邮寄的投诉信,然后进行调查。
作为“土人”的掌门人,俞孔坚为中国的风景园林设计带来的是“洋派”风格,多年来,虽然他的“大脚革命”不断地在国内“攻城略地”,但是在学术上是否最终能够迈开“大脚”,跨进院士行列,还需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