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提示赴港购买保险五大风险
继去香港抢奶粉、化妆品后,赴港买保险渐成风尚。数据显示,去年香港向内地访客所发出的保单中,新增保费316亿港元,占比高达24.2%,而2010年这一数字仅为44亿港元。今年3月,针对大额保单被叫停的传闻,国家外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陆居民个人到境外买人寿保险和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属于金融和资本项下的交易,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尚未开放。
4月22日,保监会在官网上发布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称,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因香港与内地保险业务在适用法律、监管政策以及保险产品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风险。
保监会预警5大风险
赔偿上限或仅百万港币
除了政策风险,内地居民赴港买保险,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昨日(4月22日),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分别从法律、外汇、收益、退保、具体条款等5方面做出提示。
保监会称,首先,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单,需亲赴香港投保并签署相关保险合同。如在境内投保香港保单,则属于非法的“地下保单”,既不受内地法律保护,也不受香港法律保护。其次,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险适用香港地区法律。如果发生纠纷,投保人需按照香港地区的法律进行维权诉讼。与内地相比,香港法律诉讼费用较高,可能面临较高的时间和费用成本。此外,除了法律诉讼之外,投保人也可选择向香港的保险索偿投诉局投诉与理赔索偿有关的纠纷,但该局目前可裁决的赔偿上限是100万港币,大额保单的赔偿纠纷无法通过该局裁决处理。
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内地居民在香港购买的保单,赔款、保险金给付以港币、美元等外币结算,消费者需自行承担外币汇兑风险。另一方面,内地居民个人到境外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属于金融和资本项下的交易,是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尚未开放的项目,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此外,如以期交保费方式购买长期寿险保单,也可能存在因外汇支付政策变化导致无法交纳续期保费的风险。
不少赴港买保险的内地人,都是冲着高收益去的。然而,保监会指出,对于分红保险,其保证收益之上的红利分配是不确定的。目前内地保险产品遵照监管要求,按照低、中、高三档演示红利水平,演示利率上限分别为3%、4.5%和6%。香港保险市场化程度较高,未对红利演示作出明确要求,大多数产品通常采用6%以上的投资收益率进行分红演示。但分红本身属于非保证收益,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保险公司能否长期保持高投资收益率。
而如果一旦中途退保,投保人只能获得保单的现金价值。香港监管部门对保险产品的现金价值无具体要求,大多数长期期交保单在保单前期现金价值很低,前2年甚至为零,客户如果退保将承受较大的损失。
内地人看重保险回报率
去年香港个险保费1309亿港元
内地人投保占比四分之一
香港保险业去年个人业务的新造保单保费为1309亿港元,成绩喜人,但投诉依然不减。
除了求助于消费者协会外,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以下简称“投诉局”)是处理保险纠纷的主要渠道之一。
去年,在投诉局已审结的333宗个案中,有56位投诉人获得保险公司赔偿,涉及的赔偿总额达275万港元。已审结个案及赔偿总额较2014年双双下滑。
尽管目前投诉局尚未披露有关内地人士的投诉情况,但内地人士已明显成为投保增长的主力力量。2015年香港保险个人业务的新造保单保费为1309亿港元,而内地投保人的新造保单保费已达316亿港元,占比高达24.2%。
香港知名保险集团的一位保险代理人近日对内地记者表示,如果基本按要求,索赔不是问题。据其表示,由于香港保险公司的优惠活动在4月底结束,目前赴港购买保险的内地客人依然很多。
据悉,由于内地投保人保费持续增长,有不少香港工作的朋友转行从事保险行业。有香港从业人士表示,香港保险公司亦相当欢迎在香港工作的内地人才或香港高校的内地毕业生加入代理人队伍,因为这部分人士有内地客户资源。
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数据,为迎合大幅增加的需求,香港保险企业过去五年间增聘了23000个代理人和经纪人,总数超过93000,其中很多是刚从香港当地大学毕业的内地学生。
最近五年来,个人代理人队伍在逐渐增长,2011年至2015年分别有3.48万、3.76万、4.13万、4.61万及5.38万人。不过,随着今年1月至2月,经纪及代理人稍微回落,而个人代理人分别降至53326及53375。去年9月以来,个人代理人维持在5万人上下。
在监管层发布风险之前,近日已有内地保险业人士提醒,香港保险的风险正在增加,香港监管不如国内保险业的规范监管。
“现在很多内地人跑去香港买保险,总是认为便宜、投资收益高、保障范围广。”该业内人士表示,不少投保人关注回报率,并未根据自己情况去购买保险,而香港代理人则以回报率吸引内地投保人投保。但考虑金融市场波动,这类保单回报率存在风险。
据媒体报道,香港多位保险业人士曾表示,部分投连寿险产品例如纯105,其身故赔偿额与相关基金的表现挂钩,即身故的赔偿额会受相关基金的价值下跌等市场波动影响,并有可能大幅少于已缴付的保费。此外,个别基金未来的表现,也不一定根据过往的业绩进行预测。
上述业内人士还表示,有香港保险是针对内地人进行单独产品设计和费率设置。他认为,现在越来越多客户相当理性,不少高端客户倾向于内地与香港两边配置,但不建议中等收入投保人如此操作。
国家外汇管理局官员曾表示,内地居民个人到境外去买人寿保险和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这样的交易存在着风险。外管局表示,这两类保险属于金融和资本项下的交易,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和法规,对这种保险类产品法规上未明确允许,或者说是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尚未开放。
近日,这场香港保险业的盛宴迎来了转折点。
日前,香港保险公司纷纷给内地客户发“紧急通知”并进行系统修改。根据央行最新规定,内地居民赴港刷银联卡购买人寿险和投资险等大额险被禁,但意外险和医疗险等保障类产品且金额在3万元人民币以下仍可刷卡购买。
对于去年内地人赴港买保险的热情之高,多个保险行业人士均认为,除了香港保单本身的优势,其中不乏通过大额保单将资金转移出境,但如今这条道路已经被封堵。
业内分析指出,赴港买保险可让中国内地居民绕开每人每年最高5万美元的购汇及汇出限制。内地居民可在友邦保险、保诚和宏利金融的香港公司刷卡购买港元与美元计价保单——保费平均在5万美元,但最高可达100万美元甚至更高,然后从他们的内地银行账户扣除相应数额的人民币。之后投保人可从中套现,而且可作为投保所得的合法资金汇往世界各地。这些保险之所以大受欢迎,除了因为比内地保险提供更好的健康护理、受益人所得和保险收益外,还因为在内地陷入破产或走刑事司法程序时不在冻结资产之列。因此,香港保险实际上变身为给内地数十亿计现金所上的保险。
在央行祭出“限购令”之后,香港保险上市公司包括保诚、友邦、宏利等股价纷纷下跌,3家市值一度蒸发数百亿元。当银联卡等电子支付购买大额保单被堵,香港保险正在寻找新的替代通道。
群益证券分析师郑春明称,越来越多的内地居民通过在香港投保来防范人民币进一步贬值的风险,在经济形势欠佳的当下,中国政府实际上是担心资本外流。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方薇 编辑: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