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历史建筑保护系列报道之(十):实行历史建筑“全周期”、“多层级”保护管理方式
历史建筑留下了城市发展的痕迹,饱含着从过去时代传递下来的信息,是城市记录的真实载体,文献记载无论多么动人有趣,在客观上都不可能比得上历史遗存的真切实在。从2005年开始,市住保房管部门针对历史建筑的独特性,提出“全周期”管理模式,采用“多层级”保护方法,做好历史建筑保护在风貌延续、文化传承、建筑安全、合理利用等方面内容,实现着城市记忆的承载与存留、拯救与更新、追溯与见证。
图为清波桥河下近代建筑群
“全周期”管理模式
历史建筑保护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项新兴工作,处于探索性初级阶段,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较少。经过早期的城市大规模快速发展,我市历史建筑散落于城区各个角落,大多数历史建筑存在着年久失修、火灾隐患严重、住户拥挤、基础设施差等问题,加之历史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木结构、泥木结构,易受风雨、虫害侵蚀,本身保存的基础条件较差。为此,市住保房管部门提出了“全周期”管理模式,以普查推荐、预备名录、基础管理、建筑修缮、保护利用为重点,覆盖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各个环节,通过建立各环节的标准规范,实现保护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变精细型,提高保护管理质量和效率。
图为南山路标214号别墅建筑
“以普查推荐为起点,建立预备名录,针对有可能具有历史价值的老房子进行先予保护,及时组织专家评审,并上报市政府确定公布名录。”作为“全周期”管理模式的具体实践,市住保房管部门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筛选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历史建筑产权、测绘、影像等档案资料,挖掘文史内涵,提升文化价值。
同时,“全周期”管理模式还涉及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提升保护名录产生的科学性;建立“一处一标识”“一处一档案”“一处一定责”的精细管理机制,组织开展责任书签订、标志牌挂牌、定期日常维护管理巡查等基础性工作,确保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和日常使用安全;建立“一幢一策”的修缮使用标准,组织专家和部门对修缮方案进行专业审核论证,对修缮工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技术指导,实现科学修缮与合理使用的结合;建立“规划图则-使用导则-修缮技术规程-构造实录”多层次保护技术体系。
“多层级” 保护方法
我市历史建筑涵盖了古代、近代、民国、解放初期、文革、改革开放初期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全面反映着从古到今杭州建筑的演变历程,以其多种多样的时代与地域的鲜明特征,诠释着杭城历史文化名城。
图为竹竿巷中北房管站建筑
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以及使用功能需求的历史建筑,倘若采取单一的保护方法,将无法实现“活”的保护,显然不利于实现“存历史真实、显风貌完整、体现生活延续和人文自然融合。为此,市住保房管部门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历史建筑保护文件精神,结合杭城历史建筑的特色属性,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采取“保真、修复、改善、整饬、置换、加建、新建、迁移”的多层级保护方法,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有机更新分成8个层级进行保护修缮,形成一整套具有杭州特色、符合杭州实际的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在全国树立了标杆。如九星里历史建筑群是我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建于上世纪20年代,总规划保护面积约4830平方米,是典型的里弄式民居建筑,该建筑群修缮工程在开展整治清理建筑外部杂乱管线、增设卫生设施、实行白蚁防治等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还为住户开通管道煤气,配备消防设施,2012年12月底,在外过渡的20余户住户全部实现回迁;梵天寺遗址建筑群,建于民国时期,为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六一幼儿园所在地,该建筑群修缮工程立足历史建筑真实性、风貌完整性以及最低干预度,采用传统工艺修复了历史建筑内外风貌、检修加固原有木结构、更新改造杂乱水电管线,增设了卫生间、楼梯等必要设施,较好地满足了幼儿园教学使用功能需要。
通过实行历史建筑“全周期”、“多层级”保护管理方式,一大批历史建筑得到了精心修缮和合理保护,重新焕发昔日风采,特别是部分历史建筑凭借显著的保护成效以及较高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从历史建筑上升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历史建筑涵盖了清代、民国及近现代三个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建筑类别涉及普通民居、办公楼、学校等,如浙江省电话局旧址、蒋宅、思澄堂等20处历史建筑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叶汉祥过塘行、笕桥航校旧址建筑群、俞任元过塘行、西行街汪宅等8处历史建筑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叶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