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挖掘山区资源拓展扶贫路径
保定涞水、涞源、易县等9个山区县位于太行山北部东麓,占全市总面积的62.3%,经济发展水平低。为此,该市创新扶贫开发机制,运用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确保农户稳定脱贫致富。
该市把西北部深山区的曲阳县齐村乡作为扶贫攻坚突破口,以山区综合开发为载体,发挥山区资源优势,采取市场运作方式,集中力量吸引各类资源要素集中向山区投放,探索万亩红枣、万亩核桃、万亩生态林、万亩光伏发电和千亩水面养殖建设“四万一千”扶贫开发模式,盘活了荒山秃岭,成为全市整乡推进的富民工程和山区综合扶贫开发示范工程。如今在保定,像齐村乡这样的山区综合开发片区已发展到15个,包括阜平县山区核桃产业片区、涞源县中药材种植产业片区、唐县古北岳现代农业开发片区等,太行山绿色生态发展产业带初具规模。截至目前,该市山区综合开发面积达38万亩,成功引进中电投、三峡集团、平山葫芦峪等战略合作企业19家,整合各行业部门资金和财政投入11.2亿元,撬动金融信贷资金13亿元,推动530个村、28万人脱贫。
除正在推广的“四万一千”模式外,阜平县以产业化运作方式开发荒山,已经让一些贫困农民尝到甜头。该县引进平山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马沙沟等4个村开展试点,已开发荒山4万多亩,预计前5年人均可增收1.5万元。目前,唐县、易县、曲阳、顺平等县也正在采用葫芦峪模式进行山区开发,规划面积超过20万亩,已经启动实施6万亩,覆盖50多个贫困村、3.8万人。
保定在全省率先大力度推进新型家庭手工业,通过搭建平台、出台扶持政策、给予资金补贴,涞源的渔具、唐县的箱包、顺平县的布鞋等产业已成为当地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对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贫困村、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扶贫,到今年底,全市将建设20户以上的搬迁小区50个,解决5600户、1.8万人的搬迁脱贫问题。
整合社会力量,实行定点帮扶。去年以来,按照“1(阜平)+3(涞源、涞水、易县)+5(唐县、顺平、曲阳、望都、博野)”的扶贫格局,保定组织163个市直单位组成295个驻村帮扶工作队,与79个省直工作队、973个县直工作队一起,实现1082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和贫困户帮扶全覆盖。2014年,全市以家庭手工业、电子商务等新的增收模式为代表,全年新增手工业村162个,人均年增收万元以上;全市337个贫困村达到脱贫标准,2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减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