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档案福建展出 讲述中国故事第一手资料

28.01.2015  15:37
图为广东汕头侨批文物馆内的关于“批来了”的场景复原。

 

 

 

图为广东汕头侨批文物馆收藏的侨批。 

      侨批,又称“番批”,是近代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

  一封薄批,几句嘱言,若干辛苦钱,侨批承载的是海外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与拳拳关爱,也是华侨华人在海外谋生打拼、扎根生芽的历史见证。有人说侨批是记录先人漂洋过海的“活化石”,也有人将它比作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的“敦煌文书”。事实上,侨批也为人们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新“蓝本”。

跨越百年的“百科全书

  日前,“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档案展”在福建厦门同安竹坝华侨农场开展,150多张侨批图片生动呈现了侨批的产生、运营、价值以及其中承载的珍贵记忆。此前,这一展览还在福州等地展出。

  “许多观众通过展览,对侨批的作用、价值有了具体了解。有些华侨华人甚至还从中找到与自己相关的信息。”福建省侨联副主席谢小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作为近现代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侨批伴随着近代中国移民的形成而出现,主要分布在广东的潮汕、江门、梅州以及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福州等侨乡。

  “侨批的来源地非常丰富,包括东南亚、北美、澳大利亚等多个地区。”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进告诉记者,侨批除了记录华侨华人在海外生活、生产的情况之外,还反映了他们所在国家的社会变迁与发展进程,堪称一本跨越百年又兼通中外的“百科全书”。

  在一封写于1924年的侨批中就曾提到:“现时欲得出世仔纸甚难,价值数千元,人人欲寻,难寻!”反映的正是当时美国华人为获移民空额用尽心思;而一批写于19世纪中后期的侨批,则真实地记录下中国华工修建横跨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进而推动当地铁路建设的故事。

  “侨批呈现的是中国的历史,也是世界的历史。”刘进说。2013年6月,“侨批档案”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侨批由此进入更为广阔的世界视野。

中国故事的第一手资料

  如今,一封封侨批静静地躺在展柜里,讲述着一个个让人至今仍为之动容的故事,流淌着海外游子赤诚的爱乡爱国情。

  在广东汕头侨批文物馆中,收藏着一组广东潮安县陈宏烈家在1912年至1958年间收到的560多封侨批。从中可以看出,陈宏烈的4个儿子先后旅居新加坡,虽然生活艰难,但他们依然恪尽职守,赡养眷属,几乎每月都给家乡的老母亲寄侨批汇钱款。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侨乡的建设与发展与海外游子寄回的侨批密不可分。”谢小建说。在国运不济的年代,许多如陈宏烈儿子一样的华侨华人远赴海外,在异国他乡艰苦闯荡,挣得钱财,寄回家中,养家糊口。另有一些小有成就的华侨华人致富之后,又积极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捐资办学。

  此外,一些侨批记载的文字还显示,不少华侨华人在所在国也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利用自身双重文化的特殊属性,在早年就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如今,我们都在讨论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这些侨批正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刘进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侨批的实用价值逐渐消淡,但其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无论是华侨华人始终秉承的自强不息、爱乡爱国的中华传统,还是他们积极融入世界、促进文化交流的先进理念,都仍然牵动着海外华侨华人的家国情结,也令其成为侨乡乃至整个国家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文化推广仍任重道远

  如今,随着侨批这座历史文化的“富矿”闪耀出越来越夺目的光彩,侨批文献的保护与侨批文化的推广也愈发迫在眉睫。

  “很多侨批仍由私人保存,征集起来比较困难,也容易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刘进介绍,目前侨批的收藏主要以民间的私人藏家为主。脆弱的纸质材料、私人藏所欠佳的保存环境以及沿海的潮湿气候,都给侨批的保存增加了不小的挑战。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一些收藏者正逐渐认识到侨批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其进行专业保护的必要性。2014年6月,国内收藏家魏金华就向广东省档案馆无偿捐赠1500余件侨批文物,为档案馆提供了一批珍贵的“镇馆之宝”。

  “在对侨批档案进行整理、保护和研究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侨批文化的宣传,让更多人通过侨批了解华侨华人的历史与文化。”刘进说。

  近年来,在广东、福建等侨乡,侨批展览馆、侨批记忆广场等一批以侨批为主题的特色建筑相继出现,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地标。此外,一些侨批还在新加坡、印尼、泰国等国家展出,让更多海外观众也有机会了解侨批历史,感受侨批文化。

然而,要让侨批真正走出侨乡,走向世界,依然仍重道远。我们也期待,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世界观众能拂去历史的尘烟,从侨批中读到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摘编:李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