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曹文轩评史铁生:写作是他生存方式重要构成
4日下午,著名演员朱琳、冯福生等人齐聚北京,依次朗诵已故著名作家史铁生作品,以纪念史铁生诞辰64周年。同时,为完成史铁生“为残疾人朋友圆文学梦”的生前遗愿,“生命阳光文学社”正式成立。史铁生生前好友,文学社志愿者吕争鸣表示,史铁生是自己的朋友、榜样,“那时我们经常在地坛聊天,他一直激励我要敢于为残疾人说话。”
作家曹文轩当天也来到现场,他十分喜欢史铁生的作品,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文学成就。曹文轩感慨的表示,写作是史铁生生存方式的重要构成,并使他能够籍此完成内心思考和与他者的交流。
“史铁生的早期作品带有激情色彩,但是到了中后期,他的写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叙述逐渐转向冷峻庄严、平和。”曹文轩分析了成因,并表示,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世界语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也包括他本人境况的改变,“比如世界语境发生变化,我们的话语资源改变了,认识也会随之改变。”
史铁生的后期作品包括著名的《我与地坛》等均属此列。曹文轩表示,随着书写语境的变化,史铁生的作品转向对“偶然性”的关注,一个重要的主题随即进入他的文字,并连缀其后期全部作品,那就是“宿命”二字。
“在宿命的世界,人是孤立无援的。史铁生曾以‘宿命’为题写过一篇小说:一个前程似锦的青年,因为滚落到车轮下的茄子而导致了一场悲剧。那个宿命的世界是我们无从把握的。”曹文轩认为,史铁生的人文精神笼罩在宗教氛围之中,在他的作品,比如《命若琴弦》等文中,使读者领略了孤独、悲悯和神圣。
与此相对,《我与地坛》则更像是与整个人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字字句句昭示“生命偶然,但不能轻视”主题,那些同期作品也揭示了”人生是一个经受磨难的过程”。曹文轩说,史铁生曾经自嘲“被种在床上”,这句话中充满了磨难和自我调侃,“几十年病痛对他的折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和承受力,这种磨难早已融合进他的思想和灵魂。”
也正是因为长期病痛的折磨,史铁生的触觉变的更加敏感纤细。曹文轩分析,史铁生的作品实际是在肯定、赞扬并渴望生命,并致力于发掘生与死、爱与恨、自由与限度、欲望与道德等种种问题。
“他用尽一生的力量为生命之花的绽放寻找充足的理由,建立起我们的信心。”曹文轩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