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启用“PIO程序” 破解“天下最难平衡的事”

01.12.2014  19:57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星火苑6组的周建丽一家,在前不久的回迁安置中拿到了4套房子——一套160平方米的,两套120平方米的,还有一套80平方米。
  “我家最小那套房子摇号后2周就拿到钥匙了。房子在汀洲花苑,房源的搭配大多还是合理的。”周建丽表示,因为已经在外过渡好几年,而且又生了第二个宝宝,所以160平方米那套马上要准备装修了,争取年底一家四口入住,还有一套120平方米的给爸妈住,另两套出租。
  回迁安置,尤其是大体量集中安置,事关社会和谐、区域发展、民生福祉,一直以来都是克难攻坚的“一线赛场”。这件被很多人认为是“天下最难平衡的事”,3年来,在余杭经济开发区得到妥善地解决。
  10月底,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圆满完成了星火苑社区、汀洲花苑南区和北区334户安置户摇号分房工作,安置房源1350套,实现安置户摇房顺序参加比例、参加摇号比例、摇号结果确认比例三个100%。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余杭工业主阵地和产城融合的重点平台,已经连续三年集中回迁安置6次,12个社区已有6个实现了回迁安置,涉及农户1663户,安置人口8148人,安置面积70万平方米。
  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诸春法介绍,回迁安置过程中,难题肯定存在,关键是举措。为此,他们在具体工作中代入PIO程序,即问题、措施、结果,以“产生难题—分析难题—解决难题”的循环模式,致力于工作创新,把难题一一攻克。
  在这其中,既有开发区“自创”的“房源到村、打包到组、分房到户”的安置模式,也有采用民意调查的形式,参照回收的调查表上的多数意见,因地制宜决定打包分房的方法。
  回迁安置后,合理有效的物业管理,是原住民融入大都市从农民变居民的必要条件。面对回迁安置“期终大考”,开发区又交出了一份“个性化”的答卷:摸索出一套既符合回迁户原生活习性、又符合现代城市文明管理要求的物业管理模式。
  目前,开发区确定的物业管理主体的形式有三种:一种是由各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按规范程序,出资筹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区物业管理公司,隶属于各社区经济合作社;第二种是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自行选定物业管理公司;第三种是由开发区建管中心通过招投标形式向市场招聘具有相关资质条件的物业管理公司。
  三种方法的任何一种物业管理模式,都把吸纳失地农民进物业公司作为先决条件。这些失地的农民进了物业公司后,在自己家门口就业,家庭收入增加了;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管理效率提高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回迁安置户大多接受了新型的城市生活。
  “除了物业管理,开发区还有一项工作也在探索中得以实践,即对村级留用地折抵房产额度进行了安置,主要涉及小林、建富、庄里、南公河四个社区,目前该工作已经完成并计划12月公开招租。这样这些社区到今年年底就可以开始有收益了。” 诸春法介绍。(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