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吹响“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集结号

01.08.2016  20:07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待,是对当地政府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为让农业经营主体更有获得感,以农产品安全质量打开市场销路,让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更放心,提高满意度,余杭区严把农产品产出关、质量安全检测关,探索构建农产品可追溯管理体系,闯出了一条致力于政府主导、标本兼治、社会共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之路。
  全区有序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2014年,被确认为“全省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全省农产品安全放心示范县”“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县”。2015年,被列入全国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2016年,余杭区再次引来关注——作为国际盛会的农产品保供基地,让国际友人对这里的瓜果蔬菜也竖起大拇指,品尝到地道的“余杭味道”,是余杭人民的殷切期待。
正本清源 牢把“农产品产出关”
  农产品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近年来,余杭区紧紧围绕经营水平规模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品牌化战略和农业环境生态化“四化”建设做文章,从源头入手,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筑牢第一道防线。
  走进位于瓶窑镇满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推广示范基地,一排排蔬菜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白色巨浪。大棚内,绿意盎然的蔬菜,看了让人胃口大开。负责人倪进庄介绍,平常大家爱吃的“甘其食”包子的菜馅,就是由这个基地供应的,而要产出这样新鲜安全的蔬菜,对大棚内的生长条件有着严格的“标准化”要求。温度、湿度、浇水、施肥、用药,均有讲究,只有前期按“标”管理到位,后期用药才可大大减少。倪进庄说:“农产品的农药使用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在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的过程中,基地对蔬菜农药使用有着严格规定。首先,农药采购必须是政府补贴招标的品种。其次农药采购和进货的渠道,区农业局有着严格的监管。每年区农业局提供10个经过严格招标的品种, 供种植户选择,确保用药安全。如菜青虫,我们用的是美国杜邦的生物农药,它不是化学农药,蔬菜早上打了药以后,晚上就可以上餐桌食用。”
  另一头,位于仁和街道的建光黑鱼合作社内,负责人姚建光介绍了与传统鱼塘养鱼方法“不太一样”的清洁鱼塘循环水养殖系统。这套新型“养鱼法”的原理是大塘养水、小塘养鱼。整个鱼塘有三条槽,设有三台推水机,它们的作用就是把整个鱼塘的水推起来,让死水变活水,让黑鱼始终保持逆流而上的“跑步姿态”,这样养出来的鱼,条型更好,肉质更紧。姚建光说:“清洁鱼塘的喂食也不太一样,普通黑鱼喂的是冰鲜鱼,由于鱼塘老化,塘水不循环,水质恶化快,黑鱼喂食的水三天两头向外排,就容易造成污染。现在清洁鱼塘用的都是高档饵料,配合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运作,黑鱼养殖的生态环境大大提升,污染大大减少了。”
  从把好菜篮子产出关到优化水产养殖环境,余杭区注重整体规划、规范管理、品牌经营,科学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和区域布局,一方面加快促进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努力实现全程标准化,一方面大力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15年底,余杭区主要农产品规模化率达到60%,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64%,“三品”认证比例达55%以上。2015年,塘栖枇杷还通过了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强化监管 巩固“质量安全检测关”
  农产品安全质量,“产出来”和“管出来”是必不可少、互为补充的两翼。近年来,余杭区强化监管,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力度,构建了“区—镇(街)—村—企业(基地)”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基本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追溯责任体系。
  在良渚街道杭州春溢联合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内,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采集这一批次的韭菜样本。工作人员毛女士介绍:“每一个大棚在过了安全隔离期后、上市采摘之前,都要进行一次抽检。我们从棚前、棚中、棚尾,各抽一个样品。这些样品被送往基地的快速定性检测室,由基地检测员进行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每次检测过程都要经过取样、称重、提取、加酶和显色剂加底物显色,再上机检测等十几个环节。只有检测合格的蔬菜,农户才能拿去卖。这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卡。” 除了合作社工作人员抽检外,基地的检测员再过几天后,也会亲自去大棚抽样一批蔬菜做二次检测,以确保整个检测过程的准确性。余杭区各级农技人员也会定期来到各个生产基地,对合作社等生产主体的检测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确保检测过程的规范化。
  对于散户和部分没有独立检测室的蔬菜合作社,镇街的快速定性检测室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好监督。以余杭区崇贤街道农产品检测中心为例,这里承担着全街道农业生产基地、部分农贸市场的农产品快速检测工作。每天检测员都会去农贸市场随机提取蔬菜样本进行农药残留的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检测室免费对外开放,如果消费者买了蔬菜不放心,也可以送来检测。
  镇街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建立,极好地弥补了生产主体检测覆盖不足的问题。截至2016年6月底,余杭区17个主要涉农镇街均建立农产品快速定性检测室,并在全省率先实现免费对外开放,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完成检测45072批次。余杭区已建立蔬菜、水果、茶叶、粮油、水产品、畜产品六大领域的生产基地农产品快速定性检测室100余家,完成自检21343批次,加大对重点领域农产品的检测力度。
  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作为余杭区农产品四级检测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室计量”“检测能力考核”双认证,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完成各级农产品定量抽检1934批次,合格率达99.23%。区别于企业(基地)和镇街层级的检验检测,区级检验检测站的检测结果更为详细,更具权威性,对农药的种类、具体浓度有精细化说明。
  此外,余杭区还率先在全省建立236人的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网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实现了检测辐射的全覆盖。各级检测室将每天检测的结果,自动上传至统一的数据追溯平台,区农质监管科的工作人员时时监测 ,只要有网络,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动态掌握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情况。
勇于探索,构建“可追溯管理体系”
  在杭州良渚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内,人们可以发现一批“有意思”的蔬菜,它们的身上贴着二维码,只需轻轻扫一扫,消费者就能及时掌握蔬菜生产、流通环节的各类信息。合作社负责人何麟海介绍,这是在余杭区农业局指导下,新推出的果蔬二维码追溯产地服务。“所有直销蔬菜都有‘身份证’,老百姓买着放心,吃着安心。”
  事实上,探索构建“广覆盖、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余杭区近年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重头戏”之一。余杭区不断完善一方面抓准出管理,一方面建立准入机制,取得了积极进展。
  不断完善准出管理体系,余杭区实现辖区内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可追溯。以二维码为产品标识,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信息化手段,融合政府监管、主体生产、消费服务等功能,2009年至2015年,已在全区规模农业生产主体布局农产品追溯示范点115家。2016年,发文明确44家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追溯示范点扩面建设工作,确保在今年底完成辖区内规模以上经营主体100%实现农产品来源、产品流向、主体责任可追溯目标。
  抓散户管理,开展辖区内蔬菜种植户生产主体调查登记工作,由区农业局统一制发农产品产地标志卡,各镇街检测室对辖区内持有产地标识卡的种植户送检的蔬菜实行免费检测并按要求出具检测报告和产地证明。
  抓平台建设,建立区级农产品追溯管理平台。 通过该平台,管理人员可在区、镇两级网络平台上对各地生产基地定性检测数据、农事档案直接进行监控,实现生产记录可储存、产品流向可追溯、储运信息可查。
  探索建立准入机制,建立区市场监管局、区农业局、区商务局、区城管局“四方责任清单”。余杭区制定印发了《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肉蔬追溯体系建设方案》,对杭州蔬菜批发市场和杭州五和肉交易市场追溯体系进行完善和提升。目前,肉类交易市场已建立入场销售者档案、厂家资源、市场销售者入场经营台账等内容的“追溯信息库”,基本实现销售者信息、经营种类、资质证照、承诺书、 不合格产品预警信息的可查询追溯。蔬菜交易市场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基本信息和销售档案。初步建立地菜产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对携有生产基地检测证明或准出证明,以及镇街检测室出具的检测证明或准出证明的地菜可直接进场交易。
  一系列的机制、举措,为“持证上岗”的优质农产品亮起“绿灯”,对“不明来历”的农产品“红灯”警示。其作用是最大程度地鼓励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安全规范生产高品质农产品,社会共治监管农产品,树立意识,培养习惯。久而久之,余杭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将不只是一句口号、一顶帽子,更踏踏实实地向为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负责的目标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