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再现古禅茶文化 非遗保护传播“余杭经验”
5月11日,在杭州市余杭区径山寺,伴着阵阵梵音和茶香,按照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十多道程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径山茶宴”在杭州余杭区政府非遗保护工作的努力下得以再现。
而在杭州市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厚。据杭州市余杭区文广新局局长冯玉宝介绍,该区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5项,省级22项,杭州市级48项,余杭区级112项。在浙江省文化厅公布的《全省非遗保护发展指数指标》排行榜中,该区名列全省县(市、区)前列。
“我们对非遗是用心保护、用心呵护,保护是为了让非遗活下来,呵护是为了它在新的时代,生长起来。”杭州市余杭区文广新局局长冯玉宝表示,面对该区丰富的非遗资源和面广量大的保护工作,该区这几年逐步探索出了三种保护模式并存的工作机制。
项目+生态 人文项目融入开发建设
对一些与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联系紧密的非遗名录项目,杭州市余杭区实施了“项目+生态”保护模式。
据冯玉宝介绍,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径山茶宴”就是采取了这一模式。在余杭区委、区政府实施的大径山国家乡村公园开发建设中,“径山茶宴”这一名录项目融入了乡村公园的大环境保护之中,产生了互相促进的效应。 精品+普及 表演项目融入生活
冯玉宝表示,“非遗保护不能只停留在纸上,停留在记忆里,尤其是那些表演类的非遗项目,我们这几年就是在想办法让它们融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
对于表演类非遗项目,余杭区采取了“精品+普及”的保护模式。这一模式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余杭滚灯项目。它不仅作为浙江省唯一代表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表演,还多次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不仅如此,通过新创编排的滚灯操更是成了几十万余杭人的健身项目,全区滚灯操大赛获评2015年全省体坛十佳群众体育活动。
“要让这些项目‘火’起来,人人都参与进来,热闹起来!”冯玉宝说,非遗项目“火”起来,才能真正“活”下去。
传统+创意 传统手工拥抱互联网
和表演类非遗项目不同,“中泰竹笛制作技艺”、“余杭纸伞制作技艺”、“古琴斫制技艺”等传统技艺类名录项目,余杭区则实施“传统+创意”的保护模式,让这些传统手工项目拥抱互联网时代,提升产品品牌,扩大市场营销,增强项目发展后劲。
“中泰街道紫荆村铜岭桥成立了两个竹笛生产合作社,竹笛制作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营销,成为竹笛销售的电商村,年产中高档笛箫近百万支,年产值超亿元,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分管非遗工作的余杭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钟山说:“融入了市场,这些传统技艺项目再也不用为‘生存’发愁,开始绽放出更加亮丽的光芒。”
“有了群众基础,这些精品非遗项目通过自发的创新、改良,越来越适应时代,得到了真正的传承,有了生命力。”冯玉宝说,正是如此,余杭区被浙江省文化厅确定为综合试点单位,余杭区在非遗保护上的实践探索也被浙江省文化厅肯定为“余杭经验”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