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如火如荼
为了推进“绿色余姚”“生态大岚”建设,营造自然的生态林,近日,余姚大岚镇阴地龙潭村“两委”班子成员会同村民,在相子岩栽种红豆杉和红叶石楠70亩,为大岚的生态建设添一份新绿。这是该市基层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宁波市委、市政府号召,扎实搞好生态复绿工作的一个例子。
四明山区域良好的生态资源,使其享有浙东“绿肺”和宁波城市“大水缸”的声誉。但近年来,随着花木产业的过度开发,浙东“绿肺”出现创伤,为全力做好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工程,该市编制完善了《余姚市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2015-2017年工程实施计划》,计划到2017年再完成四明山区域禁、限制开发区内1万亩林地的生态修复工作。其中,今年要完成3700亩,市政府出台了配套政策,鼓励山区农民发展香榧、南方红豆杉、薄壳山核桃等生态经济林品种。目前,四明山镇2500亩、大岚镇1200亩今年复绿任务已基本完成,进入培育、管护阶段。
公益林建设是该市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今年,我市根据宁波市有关规定,决定增划公益林7.3万亩,增划扩面后,该市生态公益林面积将达到55.6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61.2%,将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强化生态功能,使生态林成为绿色生态屏障。
2015年—2017年,四明山镇生态复绿总任务约7200亩,种植标准为90-120株/亩,任务要求高,责任重大。自去年下半年开始,该镇农办工作人员通过实地勘察、联村落实等方式,部署任务、落实面积,初步设计修复面积3100亩,涉及8个行政村。该镇明确生态修复树种,以红豆杉、红叶石楠为主,香榧为辅,种植期间,镇农办工作人员进行全程监督指导,确保造林工作种植技术到位、面积落实到位,真正做到“造一片,活一片,绿一片”。同时,该镇与科研单位合作,发展基质育苗、容器育苗等新技术,减少苗木移栽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取得明显成效。
各有关乡镇还着力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上做文章。四明山镇充分利用红枫、樱花连片和夏季气温比山下低8℃左右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和避暑休闲等新兴产业,建成了“红枫谷”、“低八度”等观光、民宿基地,每年吸引游客数十万人次;大岚镇充分利用丹山赤水、柿林古村、姚江正源等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两镇还确立了大山白茶基地、四丰名优水果基地等转型升级样本,为花木产业转型提供示范。鹿亭乡引进工商资本,与浙大合作建立了铁皮石斛繁育基地,亩产值在5万元以上。
该市有关部门还切实加强对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的力度,建立了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联合执法队,严厉打击毁林开垦、违反规定开垦、盗伐林木及滥捕滥杀、买卖、食用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添置了高压泵、风力灭火器等防火设备,建立了由376人组成的护林员队伍,实行GPS卫星定位动态管理,有力地维护了生态安全。(余姚市农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