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人朱舜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海外遗民竟不归,老来东望泪频挥。余姚先贤朱舜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被尊称为“日本的夫子”。
300多年前,朱舜水为了反清复明,四处奔走,先后七次东渡日本。虽壮志未酬,却让晚明的思想文化在这个贫瘠的东洋小岛上开花结果。在日本20多年间,他传道、授业、解惑,还将中国的园林、古建筑设计建造以及服饰制作技艺传到异国。
反清复明失败后流亡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一个朝代的更迭,总是伴随着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
清顺治十六年(1659),见反清复明大势已去,曾在郑成功麾下的一位余姚籍幕僚,长叹一声,以商人身份踏上离乡背井的流亡之路,东渡日本。
这位幕僚名叫朱之瑜,也叫朱舜水。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样一次无奈的流亡之旅,成就了他在日本的一番事业。
近日,记者来到余姚,探访朱舜水纪念堂,追寻这位余姚先贤的足迹。朱舜水纪念堂也叫“崇孝祠”,是朱氏老三房的祠堂,位于余姚城区龙泉山南麓,是一座依山势而建的清代建筑。
余姚市姚江文化研究会会长诸焕灿,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余姚先贤的历史。他告诉记者,朱舜水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8岁丧父后,家道中落,生活清贫,待长兄朱启明身任军职,兄弟俩形影相依。
朱舜水45岁时,看到明朝覆没,走上了反清复明的斗争道路。为了筹饷,他先后多次去日本,想借援兵资助舟山守将以恢复中原。直到最后反清无望,为保全“明遗民”的民族气节,从此流亡日本。
诸焕灿说,朱舜水最后一次东渡日本时,因为当时的日本实行锁国政策,“三四十年不留一唐人”,因此未能获准登岸,困守舟中。日本学者安东守约听说朱舜水有学问,向他执弟子礼,挽留朱舜水永寓日本,并为之奔走。最后获得日本政府批准,让朱舜水在长崎租屋定居下来。
“舜水,是朱子瑜在日本取的号,‘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国故土之情。舜水就是姚江。”诸焕灿说,朱舜水在日本长崎住了6年之后,日本国副将军、水户侯藩主德川光国礼聘他为国师,请他到江户(今东京)讲学。在德川光国影响下,日本学者、达贵纷纷诣门求教,朱舜水在日本声名鹊起。他在日本寓居共达23年之久。
“朱舜水的学说,提倡实学、实理、实用、实行的学风,强调‘经世致用’的学术观点。”诸焕灿说,朱舜水的学术和德行得到日本学者的礼遇和敬重。以“舜水学”为宗旨的“江户学派”,对后来的“明治维新”影响巨大,为日本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作出了贡献。
造孔庙、设计园林还推广汉服朱舜水把中国传统技艺传到日本
“朱舜水少年时经历坎坷,8岁时家道中落,就跟着兄长到松江讨生活。”诸焕灿说,正是少年时的磨练,让朱舜水学到了不少实用的技能。
朱舜水把明朝的典库制度,多种工艺、石桥、房子的设计方案,明代衣冠制作,祭器、量具等介绍到日本,并著述《诸侯五庙图说》《学宫图说》等,收录在《朱氏舜水谈绮》一书中。
朱舜水一心向往匡复明朝江山,在日本23年,不改汉人衣冠。朱舜水纪念堂里展示了几幅朱舜水在日本留下的明代服饰图,一种包玉巾是他常戴的头饰,用皂绢做成,用玉为饰;一幅披风图不但画出了服饰的样式,还有领口和袖口具体的尺寸。
日本的孔子圣庙和朱舜水也有很大关系,所有祭典的礼制,在日本叫“释莱”,是朱舜水带去的明代礼制。康熙九年(1670),日本初造学宫,朱舜水绘画图纸、度量尺寸,亲临施工现场指导,事后撰《学宫图说》。现在东京最大的孔庙——汤岛圣堂就是根据《学宫图说》监造,圣堂供奉的孔子像是朱舜水从舟山带去的三尊孔子像中的一尊。这尊孔子像曾传到大正天皇手中,后又从皇宫回到圣堂,成为日本国宝。
根据朱舜水的设计,德川光国造了中国式园林“后乐园”,即“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1669年11月12日朱舜水七十寿辰时,德川光国把这座园林赠送给朱舜水。“后乐园”一直保存至今,成为日本三大古典名园之一。此外,朱舜水设计建造的日本孔庙大成殿,其三十分之一的模型,现藏于日本彰考馆。
有意思的是,民间传说日本知名的拉面也是朱舜水带去的。传说朱舜水流亡日本后,用余姚传统的切面款待过德川光国,对方大为赞叹,之后余姚切面就流传到日本民间,并融入日本各地的餐饮特色中。
去世后他的事迹才传回家乡至今在日本仍被纪念
在日本寓居的朱舜水,虽一心向往故乡,却始终难回故里。
康熙五年,在日本的朱舜水向余姚家中寄出第一封信,在路上辗转了整整10年后才送到余姚县城的家里。家人得信后,才知朱舜水生活在日本,人还活着。
康熙十七年(1678),朱舜水的长孙朱毓仁渡海到日本长崎探望祖父,但因日本禁令,不能上岸去江户面见祖父。康熙二十一年(1682),83岁的朱舜水病逝于日本江户,留遗嘱要求:墓碑上一定要写“明徵君子朱子墓”。德川光国亲率世子和属僚,将朱舜水安葬在常陆久慈郡大田乡瑞龙山麓的德川家族陵地。
康熙二十四年,朱毓仁再次来到日本,而此时朱舜水已病故,只得哭祭拜墓回姚,带来祖父遗像。家乡人民通过朱舜水的后代族人带回的史料和书籍,才得知朱舜水在日本的事迹。
据悉,朱舜水为朱氏一本堂十四世孙,传到十七世孙后即无嗣而绝,现在已经没有了朱舜水的直系后裔。
近代著名诗人、晚清第一任驻日公使参赞黄遵宪曾这样诗咏朱舜水:“海外遗民竟不归,老来东望泪频挥;终身耻食兴朝粟,更胜西山赋采薇。”
鲁迅笔下《藤野先生》里也有这样的一句:“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朱舜水:德川二百年,日本整个变成儒教的国民,最大的动力实在舜水。
诸焕灿告诉记者,朱舜水以平实渊博的学识,赢得了日本人民的尊重,至今日本仍举行各种纪念朱舜水的活动。现在的日本教科书上,还载有关于他的事迹。朱舜水的不少遗著珍藏在日本博物馆。
宁波知名文保人士杨古城今年5月曾去日本探访海丝遗迹,他告诉记者,朱舜水逝世的地方,即现在的东京大学校内,立有“朱舜水终焉之地”的标碑。1976年5月,日本知识界在东京茨城树立了朱舜水碑,以纪念这位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中国学者。
如今,在姚江边的余姚龙泉山上,也有一块“纪念日中文化交流之先驱朱舜水先生逝世三百周年”的纪念碑,这是日本朱舜水先生纪念会和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树立的,旁边还有一座“舜水亭”。
新闻延伸
朱舜水存银十五万两疑云
据诸焕灿介绍,朱舜水在日本20多年,生活十分简朴。考虑到国内抗清斗争急需军资,而中国又缺乏黄金,他将节省下来的一分一文都积蓄起来,有三千余两之多。虽然后来抗清无望,但他一直未曾动用过这笔钱。朱舜水客死日本后,这笔钱一直存在日本银库,至辛亥革命时,连本加息计算已达十五万两银子。
1912年,日本东京举行“朱舜水二百三十年祭”,当时有朱舜水的一名族裔自称为朱舜水十一世孙参与此会。会后,日本方面将朱舜水遗像、遗物让这名族裔带回国内,同时带回的还有那十五万两银子。
据坊间流传,回国后,这名族裔将朱舜水遗像、遗物交给时任浙江军政府都督汤潜寿,银子却不知所踪。此事,在日本人稻叶君山所著《近世支那问题十讲》中有提及。
朱舜水一生积蓄的巨款究竟哪里去了?诸焕灿告诉记者,这名朱舜水族裔的后人据传离开了余姚,可能经由台湾迁往四川一带生活。他曾试图联络朱舜水族裔的后人,没有回音。这笔巨款的下落至今是个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