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育较快发展 市民期盼丰富多彩——对我市市民文化体育发展需求的民意调查报告
为深入了解我市人民群众对本地区文化体育建设发展的评价和需求,日前,市民情民意办公室开展了市民文化体育健身发展需求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市文化体育建设总体情况较好、满意度较高,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较快。同时,受访市民也对不断优化和完善文化体育建设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查涉及全市13个区、县(市)共计2600位城乡居民,其中,男性占50.3%,女性49.7%;年龄为18岁以下的占2.2%,18-29岁的占13.7%,30-39岁的占19.3%,40-49岁的占22.7%,50-59岁的占24.1%,60岁以上的占18.0%;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32.0%,高中/中专学历的占28.9%,大专学历的占19.9%,本科学历的占17.5%,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1.7%;职业/身份为机关、社团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13.3%,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占2.9%,企业员工占21.4%,私营企业主占4.1%,自由择业者占10.6%,律师、教师等专业人士占2.2%,下岗、失业及待业人员占2.7%,离退休人员占23.3%,其他人员占19.5%。
一、市民对我市文化体育建设发展的基本评价
(一)对文化体育生活重要性的认可度较强。
调查显示,当被问到“您认为文化体育生活对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程度如何”时,有43.6%的受访市民选择重要,有42.3%的受访市民选择比较重要,选择一般的占13.0%,选择不太重要、不重要的分别占0.8%和0.3%。
(二)对我市文化体育生活的满意度较高。
调查中,当被问到“您对我市文化体育生活是否感到满意”时,有32.4%的受访市民认为满意,有41.3%的受访市民认为比较满意,有22.1%的受访市民认为基本满意,选择不太满意、不满意的分别占3.4%和0.8%。
(三)对我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及使用情况评价较好。
调查显示,受访市民对我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及使用情况的总体评价较好,对各类设施评价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均达到六成以上。满意率(满意和比较满意相加)最高的是图书馆,达73.2%;其次是综合性文化体育中心,达71.0%;公园以70.3%的满意率排名第三(详见下表)。
市民对我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及使用情况的评价 单位:%
满意程度 设施类型 | 满意和比较满意相加 | 满意 | 比较满意 | 基本 满意 | 不太 满意 | 不满意 |
综合性文化体育中心(文化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 | 71.0 | 35.8 | 35.2 | 24.5 | 3.7 | 0.7 |
艺 术 馆 | 62.4 | 27.6 | 34.8 | 31.1 | 5.7 | 0.8 |
图 书 馆 | 73.2 | 39.4 | 33.8 | 23.0 | 3.1 | 0.7 |
博物馆(含陈列馆、纪念馆、展览馆、科技馆) | 69.0 | 35.5 | 33.5 | 26.3 | 3.8 | 1.0 |
影 剧 院 | 69.2 | 32.9 | 36.3 | 25.9 | 3.8 | 1.1 |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 | 64.5 | 30.5 | 34.0 | 28.8 | 5.4 | 1.4 |
社区公共文化体育场所/设施 | 64.0 | 32.1 | 31.9 | 28.6 | 5.3 | 2.1 |
公 园 | 70.3 | 37.3 | 33.0 | 23.6 | 4.1 | 2.0 |
体育场馆 | 66.0 | 32.1 | 33.9 | 26.6 | 5.5 | 2.0 |
(四)受访市民每天都有半小时以上的文化体育活动时间。
调查中,当被问到“您每天用于文化体育活动的时间有多少”时,51.7%的受访市民表示有半小时至1小时,27.8%的受访市民表示有1小时至2小时,15.6%的受访市民表示有半小时以内时间,表示有2小时至3小时、3小时以上时间的,分别占3.8%和1.1%。
(五)人均每月有50-100元的文化体育活动支出。
调查显示,受访市民每月会有一定的费用用于进行文化体育活动支出。其中,支出50元以下的占33.2%,支出50至100元的占37.1%,支出100至300元的占21.4%(详见下表)。
市民每月平均用于文化体育活动的支出 单位:%
| 比例 |
| 比例 |
50元以下 | 33.2 | 300至500元 | 6.1 |
50至100元 | 37.1 | 500至1000元 | 1.7 |
100至300元 | 21.4 | 1000元以上 | 0.6 |
(六)强身健体是市民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
调查中,当被问及“您参与体育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时,居首位的是强身健体,无病防病,占81.7%;第二是喜爱体育运动,占39.3%;排名第三的是娱乐手段,占20.8%。
(七)文化精品深受广大市民喜爱。
调查显示,受访市民对我市实施的文化精品工程有一定程度了解,当被问到“您印象深刻的文化精品项目有哪些”时,在8个可选项中,电视剧《焦裕禄》、《国家命运》以64.1%的占比位居第一(详见下表)。
市民印象深刻的文化精品项目 单位:%
| 比例 |
| 比例 |
64.1 | 23.4 | ||
电影《听风者》 | 24.9 | 摄影作品《水上芭蕾》 | 16.1 |
交响乐《寻梦西湖》 | 24.6 | 杂技《梦》 | 15.5 |
舞台剧《永远的雷锋》 | 23.4 | 杭产动画《梦回金沙城》 | 12.7 |
二、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调查中,市民对我市文化体育发展方面指出了一些不足和积极建议,梳理归纳如下:
(一)我市现有文化体育发展的不足。
受访市民表示我市现有文化体育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居首位的是文体活动场地小、设施不齐全,占60.9%;其次是分布不均、使用不便,占54.0%;第三是功能单一、活动开展不够,占41.2%;此外,宣传不够、不知道有活动也被多次提及,占32.1%。
(二)加快文化体育建设发展的主要建议。
1 、加大投入。 一是 加大政府购买文化体育服务的投入。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37号),提出了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的要求。因此,建议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起草我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文件,明确由政府列支专项资金,向社会力量购买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服务。 二是 加大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投入。今年6月,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5〕19号),明确要进一步扩大体育消费,不断扩大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建议市政府尽快印发贯彻落实的实施方案,切实加大对精品赛事、骨干企业、新兴产业(运动休闲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为体育强市建设提供保障。 三是 加大对群众性文化体育场所的投入。调查中,有不少受访市民表示希望能增加“身边文化体育场所”的建设,其中,增加艺术馆的要求最多,占32.1%;其次是增加文化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综合行文化体育中心的要求,占28.3%;增加博物馆、社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也被受访市民多次提到,分别占25.7%和22.1%。因此,建议我市文化、体育、民政等部门联合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场所建设情况、需求情况的专题调研,并据此不断健全完善有关政策,切实加大对群众性文化体育场所的投入,为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不断增强市民身体素质与文化修养奠定基础。
2 、健全机制。 一是 出台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调查发现,承担大量文化、体育具体事务性工作的区、县(市)一级,其文化与体育主管部门多为一家(增挂牌子)。为确保我市文化体育事业发展顺利推进,避免产生政出多门、交织重叠的问题,建议由市级文化、体育主管部门联合出台一部适应我市“十三五”期间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划,进一步明确未来我市有关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对基层工作、一线工作的指导力度。 二是 构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长效工作机制。调查中,受访市民纷纷对进一步改进我市文化体育活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了“增加体育锻炼设施、场馆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在节日里多组织传统活动”等内容。因此,建议我市构建一个具有常态性、长效性的群众文化体育工作机制,广泛深入地开展主题日(节日)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定期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送(体育)健康入户等活动。 三是 加强文化体育队伍建设。文化体育事业,归根到底是面向人民群众的,调查中,不少受访市民希望有关部门能多聘请、派遣一些具有专业文化知识水平(修养)、体育运动资质(资格)的人员,参与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通过专业的授课讲解、示范引领,与市民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切实提高文化体育活动的普及效应。
3、广泛宣传。一是 做好鼓励市民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宣传。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手机、网络等媒体,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大力开展文化知识的普及,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文体活动氛围,使参加文化体育活动成为人民群众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二是 做好有关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的宣传。调查中,有部分市民表示“不清楚我市有哪些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不了解进入有关场所是否需要收取费用”。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群众性文化体育场所的宣传力度,按照场所位置、性质(功能)、是否免费等项目进行细化分类,并通过网上公示、报纸刊载及向社区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切实提高社会各界对群众性文化体育场所的知晓度。 三是 创新宣传方式手段。要紧紧围绕新常态、大数据、“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组织开展“智能终端”上的文化体育宣传,不断拉近与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年轻市民的距离;要组织力量,深入开展文化体育宣传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等“六进”活动,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体育宣传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