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佑圣观路44号29户居民喜提新房
19平方米的危房 改造成了1室1厅1厨1卫的LOFT
佑圣观路44号的危旧房已焕然一新。
佑圣观路44号D级危旧房原貌。
原住户们领到了新房的钥匙。记者 李忠 摄
以前,有客人来老包家做客,逼仄的空间里,老包只得对客人招着手,苦笑道:“习惯就好,习惯就好。”语气里是深深的无奈。
去年,包括老包在内的29户居民房屋被鉴定为危房,要落架大修。老住户对新居的期盼,在十个月间已由梦想变为现实——老旧房褪去昔日“病”态,变身清爽小洋楼。
昨天,上城区小营街道梅花碑社区佑圣观路44号,29家原住户现场办理了签约交房手续,并领到了新居钥匙。
老包指着还未装修的空房,满怀期待地规划着未来,“一楼做客厅,阁楼做卧室。”看到卫生间和厨房,老包激动不已。“以前我们还天天要倒马桶呢。”
A蜗居危房二十多年
佑圣观路44号,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旧居民楼,包括5间平房,每间面积在20平方米左右,还有一幢三层的楼房,面积每间40平方米左右。
59岁的老包,之前和老婆女儿一直住在其中一间19平方米的平房里。“这是以前单位分配的宿舍楼,上一代传下来的。”
这些房子都只有一个房间,每层楼安装有两个水房,给住户们用来洗衣洗菜。由于房间空间小,大家都在门边搭建了个小厨房。但最让老包头疼的是,每户都没有单独的卫生间。
“家家户户都用马桶,每天我们都提前把马桶放在集中的地方,等拉粪车来拉。”老包回忆说,大家上厕所很不方便,尤其是夏天,味道很难闻。
后来,居民们在门口的厨房边修了个简易的卫生间。有的时候,老包老婆在厨房里热火朝天地炒菜,旁边的厕所里老包在蹲马桶,十分窘迫和尴尬。“但也没办法。”
除了没有单独厨卫,19平方米的房子也是挤得厉害。“一楼用一张帘子隔成两个空间,靠门边是饭桌,靠里给孩子布置了个小房间。房子层高还高的,我们就搭了个阁楼,我和老婆睡楼上,平时得顺着竹梯爬上去。”
一家人在逼仄的19平方米夹缝中,就这么生活了二十多年。
梅花碑社区党委书记鞠德伦说,在这里生活的,80%是60岁以上的老人,房间脏乱差,居民生活很不方便。而且,除了破旧不堪的外墙和逼仄的内部结构,公共环境也是一塌糊涂——两幢房屋之间的弄堂,架空线杂乱无章,陈年旧物堆摞其间,存在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