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贴“福”始于姜太公 为驱赶“穷神”所用
12.02.2016 13:35
本文来源: 文化厅
《说文解字》解释:“福,祐也。从示畐声。”字形采用“示”作边旁,“畐”作声旁。“福”字的演变有一个过程。“畐”本象形,是“腹”字的初文,上似人首,“田”则像腹部之形,其中的“十”符,表示充满之义,“畐”寓意腹满义。“福”在甲骨文里是会意字,最初的本义是“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古人以酒象征生活富裕。其中 表示“祭祀”, 即酉,乃是酒坛, 是手之意,表示巫师的动作,捧酒献祭祈祷。金文将 写成 。小篆 则误将金文中的 写成 ,并以“畐”作为声旁,变成了形声字。现在所看到的“福”字,由“示、一、口、田”组成。“示”指神祇,“田”指耕地、打猎,田地就是财富;“一”字按《说文》的解释:“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包含“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意思,“口”按照《说文》的解释:“口,人所以言食也。”“福”字寄托了世人祈求得到田地,从而可以满足温饱需求的愿望。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墙壁上张贴“福”字,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传说贴“福”始于姜太公封神之时。各路神仙分派妥当,姜太公那丑陋、粗俗的老婆也伸手来讨神位。姜太公无奈,便把她封为“穷神”,并规定凡是贴了“福”字的地方不能去。于是老百姓便家家贴“福”字,燃放鞭炮,驱赶这位“穷神”。
把福字贴在门上,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贴春牌”就是把福字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上。由此可知,贴福字的风俗,至少从南宋已盛行。
众所周知,在传统民俗中,确有倒贴福字一说,取其“倒”和“到”的谐音,意为“福到”了,有很多讲究。
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所贴的福字必须郑重不阿,从来都是正贴,寓意“正福临门”。倒贴福字有悖中国“门文化”与“年文化”精神。
福字倒贴的地方,第一种是在水缸和垃圾箱上。由于水缸和垃圾箱里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倒贴福字。这种做法是巧妙地利用“福至”来抵消“福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种是屋内的柜子。柜子上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此外,如果家中有希望转运者,可以倒贴福字。过去为了讨口彩,有时也故意将福字倒贴。过去一些欠债的穷人,往往过了小年或三十早晨,就慌里慌张地把“福字”贴上,把所有的讨债人挡在门外,叫做“穷福”。真正贴福字的时间在大年三十下午,顺序是从外向里贴,先贴抬头福,再贴门福,最后贴倒福,意味着一年的福气可以从外面流进来。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写福字,贴福字。不但要祈福,更要懂得惜福。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老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企盼福气的到来。一个“福”字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丰衣足食,富贵兴旺,又是健康平安,和谐美满,更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本文来源: 文化厅
12.02.2016 13:35
《西南联大口述史》首发:收录112位校友及亲属“联大记忆”
《西南联大口述史》首发仪式10月31日在云南师文化厅
我省借力互联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精品云畅享
经过连续四届的举办,文化厅
金秋十月金桂飘香 第四届浙江戏剧奖·金桂表演奖在杭颁奖
金秋十月,金桂飘香。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