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春节遇上“互联网+”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14.02.2016  10:37

  从一桌丰盛的“网络年夜饭”到各色“网购年货”,从疯抢的微信红包到“淘宝众筹”的年画,从“拼车返家”到“视频拜年”,“互联网+”时代催生出的各种“新玩法”,丰富和便捷了市民的春节生活,也为传统的年味儿注入了时代内涵。
  互联网+年夜饭  寻不回的“外婆味道”
  张佳君家住长宁区,从小在弄堂里长大,在她的记忆中,小时候过年的味道,就是外婆亲手烧的一桌年夜饭。
  “除夕一早,外婆就开始在厨房里忙活,准备冷盆和配菜,等全家都到齐了,才开烧热炒。”烤麸、海蜇头、腰果、烤子鱼、熏鱼、虾仁……“外婆还烧过松鼠桂鱼,赞!”
  外婆今年87岁,烧不动一桌子饭菜了。张佳君选择在网上订年夜饭半成品回家。“可以节省下采购烧煮的时间,又可以全家一起守着电视‘嘎讪胡’。”
  沪上有不少老字号的传统菜馆推出半成品年夜饭礼包,如王宝和、梅龙镇、德兴馆、绿波廊等。互联网接入传统菜馆,推出“网上订餐、送货上门”一条龙服务,比过去“电话订购、亲自跑腿提货”更便利也更划算。真正做到网上点几下,年夜饭送上门。
  “互联网+”让张佳君不需要再为年夜饭发愁,但相比起小时候外婆亲手烧的菜,她还是有些小遗憾:“那时候等着外婆烧的菜,满心期待,现在网上根据菜单订来的半成品,少了惊喜,也少了外婆的味道。”
  互联网+“非遗”  重温儿时的年画
  “奶奶说,过年家里还是要挂传统的年画,没想到网上也能买到。”“90后”小伙俞俊唯终于从淘宝上淘到一幅精美的年画。
  今年,淘宝联合“故宫淘宝”发起的“非遗众筹”项目上线。高密剪纸、朱仙镇木版年画等传统年俗工艺品网上开售仅半天就被抢购一空,着实火了一把。
  俞俊唯的奶奶刘柳英是上海本土画家,据她介绍,上海有很多传统的艺术精品,如金山农民画、海派旗袍等,都是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非遗众筹”恰恰为这些老手艺聚合起了众多新“粉丝”。
  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传统工艺从一度被冷落到重新赢得市场,焕发了新的生机。
  互联网时代的“非遗众筹”借助社会的力量推动了非遗项目的保护,也让许多人重拾儿时过传统春节的年味儿。
  互联网+返乡路  网络拼车加入“大迁徙”
  许飞来上海工作十多年了。今年春节,他要工作到大年初一才能回杭州的家。就在节前,他在“滴滴”上发布了拼顺风车回乡的请求,第二天就有车主联系许飞敲定了行程。
  对于许飞来说,拼车给了他极大的方便,“不用担心火车票抢不到,也不用去长途客车站排长队候车,在家门口上车就行了。”而对于车主来说,“多一位乘客分担油费,也可以省点钱”。
  今年春运,“滴滴”等互联网交通软件就加入了这场“大迁徙”,解决了许多打工者的返乡之困。
  互联网+拜年  有些陪伴技术无法替代
  在上海工作的林歆已经8年没有见过父母了。林歆是广东韶关曲江县人,1997年来上海上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这是他来上海的第19个年头。“以前每年过年我都坐21个小时火车回家。”
  林歆每年春节通过视频和父母拜年,对他来说,这种方式省去了21小时的长途跋涉。“过年儿女不在身边父母总是失落的,视频拜年虽然比不上面对面的亲切和温暖,但毕竟心里有了一些慰藉。”林歆说。
  今年,父母要来上海过年,林歆很高兴。“他们都在身边的感觉真好,有些陪伴是技术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