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更关注云的稳定性
“很多人都认为云计算最大的魅力是降低成本,其实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高业务连续性。”4月17日,云计算基础设施及服务提供商华云数据CEO许广彬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许广彬涉足云计算的时间点比较早。2007年,他将一手创立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卖给了世纪互联,并加入世纪互联帮其成立了云计算部门。而直到2010年以后,国内的云计算概念才铺天盖地而来,出现一大批云计算创业公司。“当时我给他们讲云计算,很多人都以为我是在忽悠。”许广彬笑称。
但他坚信,云计算一定是趋势。2010年,他在无锡再次创业,成立华云数据,专注云计算领域。和目前市场上很多同业公司针对TMT行业客户不同,在华云数据的20多万客户中,超过80%是传统的中小企业,以制造业和贸易业为主。
“都说IT企业迫切,其实传统企业对云计算的需求也很迫切。”许广彬称,只是这些企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并且传统企业对云的要求和IT企业的要求有很大不同,比如互联网公司更关注云计算的弹性,而传统企业则更关注稳定性。
行业标准缺乏
《21世纪》:是什么样的机会让你进入云计算这个领域?
许广彬:2003年,我主要开发一些服务器管理软件,业务规模最大时,国内拥有牌照的IDC厂家有一半(1000家左右)在使用我的软件。因为这个业务和IDC关系比较密切,慢慢很多企业就建议我们自己做IDC。到了2007年,我认为当时的IDC没有技术含量,就是一个贸易商,从运营商那里买来带宽和机柜,然后找到客户再卖出去。正好世纪互联有收购的意愿,我就将这部分业务卖了,同时也加入了世纪互联。
当时我比较关注国外的云计算,就想在国内也搞云。这项技术本身也是基于IDC来做的,所以成立了世纪互联的云计算部门,直到后来创立华云数据,专注云计算。因此,其实我一直在这个产业链中。
《21世纪》:既然一直在这个行业,那么你如何看待云计算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许广彬:2007年,我说做云计算时,很多朋友都说我在忽悠,说得云里雾绕的。直到2010年,国内的云计算概念才开始火起来,而2013年才可以称为云计算元年。这个技术从概念到落地有一个过程。
其实,早期,阻碍云计算在国内发展的因素并非技术和服务问题,因为云计算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其对业务连续性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出在国人的思维方式上,什么都愿意自己拥有,而不愿意租,就像买车买房一样。当然,也会有数据安全的考虑,毕竟这些数据都放在服务商的云端。
但到了2013年,市场都认可了。毕竟随着企业业务的扩张,传统技术下,因为服务器冗余度差,可扩展性、弹性都会出现问题。而云计算在解决这一问题,无论在业务上还是成本上都大大改善了。
从2014年开始,中国云计算已经进入到应用成熟期,表现为技术设施完备、产业链基本形成、用户认知度高、应用数量高速提升,投资热烈、国家政策逐步完善。
《21世纪》:国内的云计算行业方兴未艾,创业者众多,同时也呈现出鱼龙混杂的情况,在行业标准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许广彬:云计算作为新兴的信息技术支柱产业,本身的发展历程还短,所以各方面的标准还不统一,更不完善甚至缺乏。
工信部正在建设云计算综合标准体系。去年8月27日,华云参加了这个体系建设的征求意见会。从当前的体系架构设计来看,这个标准体系一旦形成,将成为指导国内云计算行业发展的一个框架性指南标准。据工信部相关人员透露,体系的《建设指南》将很快公布。
传统企业的“云”路
《21世纪》: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IT企业对云的需求很强劲,那么传统企业如何利用“云”?
许广彬:都说IT企业迫切,其实传统企业对云计算的需求也很迫切,只是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切入。在华云数据的云平台上,20万家企业中有80%为传统的中小企业。这也是华云数据与其它同业不同的地方。
比如,现在的企业是否对OA都有需求,你去问,一定是迫切的。而之前,一家企业要上线OA系统,首先要买一套OA ,再去买服务器,然后找运营商托管,上线后还要有专门的员工运维, 这对于传统的中小企业来说都是成本。如何降低成本?通过云计算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不用再一个一个环节去做,无论时间成本还是资金成本都会降低,并且可以根据需求随时扩展和缩减。
《21世纪》:IT客户和传统企业客户对云的需求有什么不同?
许广彬:肯定有所差别。比如我们一个客户好贷网,它最重要的需求是云计算的弹性,很多时候都是爆发性的流量,需要有足够的弹性。
而传统企业则需要较高可扩展性。比如一家生产智能设备的客户,随着规模扩大,数据越来越多,对服务器处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按照传统方式,就是不断增加服务器,而使用云计算,则可实现高扩展性,并且通过边际效益降低这方面的成本。
《21世纪》:现在都在提云计算生态,华云数据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生态?这个生态如何平衡有效的运转?
许广彬:所有进入规模经营的云计算公司都采取生态圈战略。腾讯围绕微信,阿里立足电商。华云数据自起步开始,就坚持独立云计算服务商的立场,打造开放共赢的纯粹的云计算生态圈。这个生态中包括最终用户、合作伙伴、供应商和运营商、政府以及竞合友商。
云计算生态圈从一开始就是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生态圈。国外技术厂商的推力,用户业务转型的压力,国家政府的支持助力,都在不同阶段和不同范围里推动生态圈发展。而华云数据的作用在于以证实成功的云计算服务运营推动实际落地,以云化策略将本来可能是发展阻力的传统力量转变为顺应潮流的助力。
国内外差异
《21世纪》:目前,云计算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发展路径、特征、市场成熟度有什么异同?
许广彬: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及产品与外国同行业相比,总是带有很大的“中国特色”。一部分原因是文化差别以及用户习惯的不同,还有部分原因是硬件设备的品质与普及率的差距。信息化推广的基础也存在至少3-5年滞后。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网络结构和上游资源的根本性差异。
在云计算时代,互联网基础接入的商业模式发生了改变,首先就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内外互联网行业在产品和特征上的差异化存在的可能性。在经过发展与沉淀之后,中国的云计算反而有了更广阔的前景与空间。
在国内和国外,云计算都是突飞猛进发展的新兴行业市场。由于国内互联网生态圈的高速发展,国内的公有云市场比国外发展更快,而SaaS服务方面的成熟度,国内和国外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面向企业的SaaS。
在云计算的技术和产品发展上,国内一开始和国外走差不多的道路。但由于国内国情的不同,之后国内还是走出了中国特色的云计算发展路线。这主要体现在市场细分、技术选择和产品设计上。
目前,公有云市场方面,欧美和中国分别进入了成熟市场阶段,反而远东其他地区原来学习欧美的都失败了,接下来是推广中国模式的机会。
在面向企业的混合云市场方面,欧美在经历去年的热潮后,进入一个冷静期,而国内密切保持对全球趋势关注的同时,采取基于公有云成功的基础来发展。
在PaaS和SaaS方面,国外的发展速度较快,国内学习的热情和速度很高,但由于市场和国情的不同,实际转化上今明两年都不会有很大的突破。反而如华云开放平台这样做法的本土模式,会有很大机会形成国内创新的又一波增长。
《21世纪》:华云数据在国际市场方面有何规划,是否会逐步走向国际化?
许广彬:早在2012年,华云就先后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部署了云计算资源节点,面向国内企业提供海外云计算服务。在2014年,华云成立了香港分公司,把国内成功的云化经验推广到了亚太市场。近一年的时间里,华云香港和香港的运营商、应用服务商展开云化合作,包括中通服国际、中国移动国际、用友香港等;同时也和国外的云服务商开展互补合作,例如Rackspace,Telstra,Softlayer,Akamai等等。
通过这些合作,华云可以为国内客户走出去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也为海外客户提供了进入中国市场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