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唱三十年“桃花”香更浓
蒋大为、铁源、邬大为聚首奉化桃花园。
浙江在线04月01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应磊 陈醉 吴晓鹏 通讯员黄成峰)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一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中的“故乡”唱的就是宁波奉化。近日,踩着阳春三月桃花开的鼓点,这首歌的词作者邬大为、曲作者铁源、演唱者蒋大为齐聚奉化桃园,回忆“桃花盛开”的背后故事。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写的是一位驻守边疆的小战士。1969年底到1970年初,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不久,邬大为和创作团队来到前线采风。当时正好是“三九天”,屋外温度为零下40摄氏度。他看到一个小战士执行完任务回来,口罩一摘,冰渣“沙沙”地掉落下来,便问那位小战士冷不冷?小战士说:“冷得发疼。”问最冷最苦的时候想什么?小战士回答:“我在这里看到到处是雪花,而现在我的家乡马上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想到那片片桃花,再冷再苦也不觉得了。”
“我们在前线待了这么长时间,深知那里冷的滋味。战士们虽然配备了皮衣、皮坎肩、皮护膝,但在屋外待一个小时左右就不起保暖作用了。”邬大为说,深深体会了边疆的艰苦条件,让他瞬间被感动了,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歌的歌词。
邬大为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细节。他表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出品后,很多人都跑来认领故乡,不少战士都觉得这歌是在唱自己,这便是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带来的情感共鸣与传播力,它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无愧于时代。
去年本报推出了寻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创作原型——《“小战士”,您在哪儿?》(详见2015年5月12日第13版)等系列报道,词作者邬大为和演唱者蒋大为两位老师一致认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就是奉化。后来本报以《艺术再现“对话”瞬间》(详见2015年5月15日第16版),报道“小战士”找不到了,唯有溪口上毕住村一位叫王武位的人最吻合,可遗憾的是,他已经过世。奉化为此征集微电影,以艺术化的手法重现当年邬大为与“小战士”的对话情景。
算起来,这曲“桃花”已风靡大江南北30多年,“桃花”不老并非偶然。邬大为告诉记者,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是需要创作者真正回到生活中的。“现在许多创作者很浮躁,今天翻几本书,明天就想出作品,怎么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东西呢?”他主张,文艺工作者多深入群众、多深入生活,沉下去才能写出有分量的作品。“我在部队的时候,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在基层,在一线生活中采集创作的源泉。”邬大为举了一个例子,最近他看到一首歌词叫《背》,只有两句,“小时候,妈妈背我,越背越重;现在,我背妈妈,越背越轻。”一看到,他眼睛就发酸,心里泛起阵阵涟漪。“这写的不就是最真实的普通人的生活吗?经过提炼,如此深刻而有内容。”
哼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你会发现,它的旋律与那个时代铿锵有力的军旅歌曲如此不同。用铁源自己的话说:太大胆了。“当时反对的人不少,但我觉得内心的感情宣泄需要不懈探寻最佳的创作方式,作曲家不能固步自封,中华文化的魅力便是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文艺工作者要善于创新、努力创新、发时代的先声。”所以他的第一稿作品借鉴了邓丽君的柔和曲调,但是写出来后,自己还是不满意,感觉缺了战士阳刚的一面。最终还是民族乐曲给了铁源创作灵感,第二版的“桃花”采用了蒙古族民歌的风格,加入了辽东曲调,歌曲浓郁的民族风让很多人第一次听也会有亲切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