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优良天数同比增加五十四天 西安市民点赞“最美天气”

18.09.2015  15:17

  中国环境报记者冯永强 肖颖 通讯员王青 王泽琳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在碧水蓝天下生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看到美丽的星空,因为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我从未想到一口新鲜的空气竟如此珍贵。”2013年的西安,持续的雾霾天气席卷全城,一位青年教师在“空气污染折射出的环境意识及其调查研究”问卷中写下这样的话语。

  2015年7月,西安频现碧空如洗的“最美天气”,市民在享受美景的同时,纷纷把美图晒到朋友圈里,点赞西安蓝天。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13年,西安市优良天数138天,中度污染160天,重度以上污染高达67天,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倒数第八。2014年,西安市优良天数达到211天,比2013年增加73天,退出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2015年1~6月,西安市收获优良天数134天,较去年同期增加54天。

  仅两年时间,西安的空气质量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是如何做到的?

  32名干部因治霾不力被问责

  蓝天白云的背后,是西安市委、市政府为蓝而为的责任担当和唯蓝而慰的民生情怀。

  面对严峻的雾霾形势,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曾多次表示:“让老百姓呼吸上清新空气,是最基本也是最大的民生。市委、市政府理应顺应人民期待,把治污减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在手上,切实担负起责任,让市民呼吸上清新的空气,还老百姓一个蓝天。

  2013年初,西安市提出了“治污减霾”的口号,并把“治污减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环境治理“一号工程”。

  由市长董军亲任组长的“治污减霾”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建,连续3年出台了《西安市“治污减霾”工作实施方案》,给全市21个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43个市级部门压实了任务,使治污减霾工作有章可循,持续推进,做到目标明确、进度清楚、责任落实。

  结合大气污染防治任务实际,2015年,西安又在市治污减霾领导小组增设建筑工地扬尘、渣土清运、餐饮业、燃煤锅炉拆改等8个专项小组,组长分别由1名副局级领导专职担任,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形成了“多方联动、合力攻坚、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

  任务分解下去,能否落实到位,则是治污减霾能否见效的关键。为此,“治污减霾”领导小组抽调专人对区(县)、开发区和市级有关部门治污减霾工作进行协调、督办和考核。

  西安市政府制定了《西安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和年度、月度考核办法,将治污减霾工作任务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对落实治污减霾各项措施情况进行考核排名,并向媒体公布考核结果。对重点任务按照周、半月、月3个频次进行现场督办,实行月通报制度。 对工作落实不力、完不成任务、拖全市后腿的单位领导,坚决“挪位子、摘帽子”,西安市已先后对32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责处理。

  改能源结构,减煤炭消耗

  能源结构不合理、煤炭消耗量大,是造成西安市大气污染的一大原因。

  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将主城区应拆除的燃煤锅炉全部拆除。然而越往后,拆除任务越困难,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西安西郊热电厂就是这样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承担着西安市1020万平方米采暖供热任务的热电联产企业,由于建设较早、设施陈旧,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全市总量的25%。

  陕西省长娄勤俭多次到这家企业调研,和省级有关部门及西安市委、市政府共同研究解决方案,想尽办法让企业实现改造治理,甩掉排放大户的帽子。在各方的协助下,西安热电厂最终在两个采暖季之间的7个半月时间里同时进行3台电站锅炉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和4台燃气供热锅炉建设,成为省内第一家达到特别排放标准的热电企业,成为减少燃煤消耗幅度最大的企业、大气污染物减排幅度最明显的企业。西安热电二期环保治理的成功实施和燃气锅炉的顺利开工建设,有效减少了地区飞灰、废渣、烟尘排放量。据测算,西安热电一期关停和二期改造后,年总计可减少烟尘排放868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6436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5404.9吨,约占西安市总排放量的1/4。

  西安热电负责人曾多次对媒体表示,如果没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没有各相关部门一环接一环地协调解决各种问题,企业过不了这一关。

  截至2014年底,西安全市已累计拆除燃煤锅炉1073台、提标改造229台,对8.3万户蜂窝煤居民用户实施了清洁能源改造,燃煤削减量达108.1万吨。

  2015年,西安还将拆改燃煤锅炉202台,确保年内实现建成区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煤炭经营场所和居民蜂窝煤用户“三个清零”。截至5月31日,已拆除地方燃煤锅炉129台,完成率达81.6%。

  严管工地扬尘

  工地扬尘是西安市大气污染的另一主要源头,去年11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共有建设工地1628个。

  针对渣土车违规营运造成的扬尘污染问题,魏民洲现场检查督办,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渣土车违规责任追究办法》,安排部署集中整治专项行动,落实属地责任,强化行业监管,确保了渣土运输的各个环节有人抓、有人管。

  市建委、市环保局在建设工地扬尘污染防治上频频出招,严格落实各项建设工地扬尘污染防治要求。

  而到了治霾形势最为严峻的采暖季,西安更是祭出了治理扬尘污染的“大招”——停止土石方作业3个月。 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对全市257家涉土工地实施了停工。

  为了落实此项措施,西安市政府要求当时的市容园林局停止渣土清运审批,市城管执法局对拆迁工地、渣土车等进行严查,市交警支队配合工作。同时要求加大冬季施工工地检查频次和处罚力度,达不到《陕西省建筑施工扬尘治理措施16条》要求的责令停工整改,并不得参与省、市文明工地评选,将建设工地扬尘控制作为企业信用评价内容,纳入诚信管理体系。

  停工3个月,成效明显。数据显示,西安市2014年12月PM10浓度改变了自2011年以来11月后指数明显上升的趋势,为近4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在推进有机污染物防治中,西安市重点加强了对机动车尾气的治理。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积极倡导市民低碳出行及重污染天气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停驶1/3公务用车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机动车上路行驶。

  从2013年底,西安城市公共自行车开始出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中。家住经开区的刘女士说,公共自行车是她从家里到单位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不仅锻炼身体,而且还环保。

  截至目前,西安市共投用公共自行车30899辆,服务站点达到1166个,特级站6个,闸机式中心示范站1个。租赁卡办理迅速增长至42万张,日均使用22.5万人(次),单车日均使用7.5次。463名公共自行车服务人员服务面积达到312.5平方公里。按照出行人数乘以人均碳排放来算,每年约减少碳排放量7.757万吨。

  网格化监管“最后一公里

  “管得着看不见,看得见管不着”一直是基层环境监管的难题,为了创新社会管理模式,西安市大力推行治污减霾网格化管理,建立了市、区县(开发区)、街镇、村(社区)四级3748个监管网,村民、居民在家门口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可就近联系环保联络员,第一时间制止环境违法行为。

  最早开始实施网格化管理的长安区斥资340余万元,为基层环境监管人员配备了7台专用车辆、695部智能手机,给广大监管人员装上了“飞毛腿”、安上了“顺风耳”。特别是通过安装22个大气污染防治远程视频监测监控摄像头和购置5架微型无人机,在区内建立起了陆空立体化的远程视频监测监控平台,给监管人员安上了“千里眼”。

  在日常工作中,区环保部门通过远程视频监测监控平台,对主城区、秦岭北麓等重点区域和11家重点企业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一旦发现环境污染问题,立即反馈给问题所在网格的负责人,由网格负责人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有效将各类环境污染行为控制在始发阶段,消灭在萌芽状态。

  长安区环保局局长何利民告诉记者,自网格化环境监管网络建立运行以来,长安区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累计查处废旧塑料造粒、小型工业加工等污染企业60余家,查处焚烧垃圾、扬尘污染等案件230余起,真正实现了“每寸土地有人管、每起案件有人查”的环境监管目的,有效解决了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