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还是“象”,这其实是个故事

28.05.2015  14:11

    《大禹纪念歌》正在全省学校里传唱这首歌里有一个字引起了学者关注

    原版《大禹纪念歌》(部分)

    日前,我省各级各类学校正在传唱《大禹纪念歌》。歌曲讲述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胼手胝足八年治水的经历,表现了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诠释了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这是一首很有故事的歌——它是上世纪40年代全国“海选”的第一名作品,代表着当时文学和音乐的最高水准。

    而两位作者的主业并非音乐或文学,而是美术。歌词作者阮璞,是中国著名的美术史论家和诗人,他和作曲的俞鹏,早年都毕业于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求学时是好友。

    不过,对阮璞有研究的一些学者发现,《大禹纪念歌》现今的流行版本中一字有误。昨天,阮璞的儿子阮旭东向记者展示了1946年保存至今的首次刊发《大禹纪念歌》的杂志,“念此象庶,嗷嗷待哺,大哉圣哉禹!”的“”字,应当为“”。

    71年前

    这首歌是为了黄河而作

    说来有趣,在阮璞的回忆录里,对《大禹纪念歌》只是一笔带过。倒是当年“海选”中位列第二的著名汉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在回忆录里详细记述了来龙去脉。

    当时征集的部门,叫“黄河水利委员会”,1944年起向全国悬奖征求《大禹纪念歌》。最后一共征得96份作品,选定3名获奖者。

    第一名:阮璞作词,俞鹏作曲;第二名:杨树达作词,何几作曲;第三名:杨白华作词,黄容赞作曲。

    杨树达在回忆录中说,诗歌本不是他的所长,当时是因为贫困而去应征的,拿到第二名实在出乎意料。第二年,他读到了第一名的作品,对阮璞的胜出心服口服,”实较余作为美,宜其冠军也。”

    “我思古人,伊彼大禹,洪水滔天,神州无净土!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身为度,三过其门而不入,八年于外不辞苦,岂不怀归,念此众庶,嗷嗷待哺,大哉圣哉禹!薄衣食,卑宫宇,排淮泗,决汉汝,生民相庆免为鱼,禾黍既登修贡赋,亿万斯年,诸夏子孙,弦歌拜舞,大哉圣哉禹!

    阮璞与俞鹏的作品,作为正式的《大禹纪念歌》,刊发在1946年6月30日出版的《水利委员会季刊》上。这份刊物,至今还保存在阮旭东的家中,在阮璞的手稿之外,这是最原始的材料。

    最近有不少研究者发现,原版的《大禹纪念歌》,与今天校园传唱的版本有一字之差。

    “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身为度,三过其门而不入,八年于外不辞苦,岂不怀归,念此众庶,嗷嗷待哺,大哉圣哉禹!

    现在的版本里,“”字变成了“”字。从字意上说,众庶,是“众民,百姓”的意思,放在原歌词中,是指大禹顾念百姓,“象庶”则有些解释不通。

    究竟是哪个环节出错了呢?

    有学者推测,1946年出版的《水利委员会季刊》是繁体,众字的繁体为“”,繁简自动转换中弄错了。

    在此之前,关于《大禹纪念歌》的出版物并不多,查阅2005年4月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大禹陵志》,“众庶”就已经误为“象庶”了。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林梢青 通讯员 郑施诗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