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专车如何“破局”②:司机罚款靠众筹刷单揩油禁不住 杭城专车遭遇四大尴尬

08.05.2015  06:18
资料图(来自网络)

   浙江在线杭州5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俞雯褀 首席编辑/赵洁) 两周以前,全国首例专车行政诉讼案在济南市中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事情源于滴滴专车司机在服务中被认定为非法运营,罚款两万不服而起诉。然而,因双方对相关事实和法律适用争议较大,法庭宣布择期宣判。

  事实上,专车自横空出世之后,便在消费者的叫好声中游走于灰色地带。在杭州,尽管已经明文规定私家车不能从事专车运营,运管也查处了45辆私家车,但满大街跑的专车还是它们。(相关阅读: 疯狂的专车如何“破局”①:杭城专车数已是出租车3倍多 开Uber的每天最高增500人

  对此,专车市场的“宠儿”Uber称,就目前的服务内容来看是不需要做工商登记的。但现实是,继广州之后,Uber成都也遭遇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现在,Uber杭州不得不尴尬的表示,将开始申请杭州工商登记执照。

  作为新事物, Uber、滴滴、快的等打车软件在快速扩张的同时,遭遇这样的尴尬:非法营运的身份如何破解,司机被罚的风险如何保障,乘客乘车安全如何保证、司机刷单揩油怎么避免……

   尴尬一:涉嫌非法营运

  满街的专车里私家车占大头

  专车服务是时下风头最劲的一种叫车方式,然而诞生之时,它的身份就存在争议。对于这一点,为专车提供互联网嫁衣的各大打车软件平台方都很清楚。

  以市场上占据大半壁江山的滴滴、快的和Uber三个打车软件为例,基本采用两种模式:第一种被称为“1+1+1”模式,指的是由汽车租赁公司和代驾公司分别提供车辆和司机给打车软件公司,由软件平台提供客源;第二种则是私家车加盟。

  交通运输部颁发的《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第八条称,“出租车经营必须取得交通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车辆经营权,还要取得从业资格证的驾驶人员”。而杭州运管方面也明确规定,从事客运服务的车辆须有运营资质。私家车属于非营运车辆,只要提供有偿运营服务就违反了相关规定。也就是说,私家车开专车是被明令禁止的。

  从事专车服务一年的司机小邱告诉记者,实际操作中,第一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打交道的上百个(主要通过QQ群、微信群)司机,几乎都是第二种,注册提交资料,简单培训一下就可以上岗了。“如果是第一种,打车软件还要分钱给租赁公司,等于是增加了成本,竞争优势就没了。”

  今年3月,杭州一家媒体做了个实验,一天之内打了13辆滴滴专车,经核实,其中9辆是私家车。杭州运管经过暗访后也表示,目前专车服务软件平台招募的车辆多为未经备案、许可的私家车。也就是说,满大街跑的专车中,大多数都是私家车,这早已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某专车平台从业人员也向浙江在线记者透露,现在平台的操作方式是尽可能多地和租赁公司签订独家合作协议,由他们提供车辆服务,再抽取佣金。“不过,市场上就这么多车,想要多占份额、多拿佣金,手头就得有更多的车子,所以一些租赁公司会瞒着平台提供一些私家车做服务。”

              今年以来,Uber成为专车市场的“当红炸子鸡”,但对于私家车进行专车营运这个敏感话题,Uber杭州总经理汪莹向浙江在线记者表示,Uber Black和Uber X都是和租赁公司合作,即不存在所谓的违规。至于目前规模较大的人民优步,则属于是非盈利公益拼车活动,是市民之间的活动,“优步在这中间是不向用户收取费用的,是以司机和乘客之间分摊车费为原则的”。

  然而,记者也就此咨询了杭州运管部门,得到的答案是,私家车只要涉及收取费用,就属于非法营运。

   尴尬二:司机风险没保障

     承诺赔付“罚款”杯水车薪

  今年以来,杭州市交通运管部门已经查处非法营运车辆154起,其中私家车参与“专车服务”的案件45起,这些被揪住的司机最终面临1万元的行政处罚。

  杭州的方师傅是滴滴专车司机,他用私家车加盟,挂靠在杭州途俊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他告诉记者,他每做一单赚到的钱,滴滴抽10%,途俊抽10%。除此之外,他还要上交300元保证金,用来避风险。

  方师傅说,每个滴滴司机都是要交保证金的,相当于大家建立一个罚款基金,如果谁被罚了,这笔钱就当作帮你交罚款了。目前自己所在的微信群有300多人,每个人交300,这笔钱就够9个人交罚款了。然而,对于记者提出的,如果管理部门一天抓数百辆违规专车,这笔钱不够怎么办。方师傅说,可能性极小,真要发生,也不知道怎么办。

  记者了解到,针对非法营运的罚款,Uber杭州称将全额赔付。不过,这个仅仅是口头承诺。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有平台方只对部分接单量比较多或首次接单的专车提供“交罚款”服务,具体交多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尴尬之处在于,互联网公司作为信息平台,其与乘客的法律关系是“合同关系”还是“没有任何关系”,目前没有法律依据,也无相关法院对此做过明确。

  除此之外,全职开专车的司机也有顾虑,杭州的大黄先生坦言,万一接单遇到抢劫怎么办?尽管在进行培训时,Uber称软件行驶记录里有双方的名字和电话。但直到现在,他都不知道Uber杭州的办公地点,更别提什么客服热线,真有意外发生,去哪里找工作人员来处理呢?

              国内知名交通专家徐康明接受浙江在线记者采访时分析,现在有不少专车司机只想到了专车补贴多、赚钱多,却没看到背后的隐患。“它现在走的规避政策的路,发生问题后,司机与平台之间的纠纷难以解决,有时候只能吃哑巴亏。”

资料图(来自网络)

   尴尬三:乘客安全有担忧

  乘车事故处理难  个人信息或遭泄 

  一位在美国工作的朱女士,今年春节期间在杭州打“专车”遇车祸,导致腰部酸痛,直到回到美国都还没得到处理。无独有偶,杭州的余女士在坐上一辆Uber的人民优步专车后,不到5分钟就发生了一起严重刮擦事故,惊出一身冷汗,所幸没有受伤。

  对此,汪莹在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 ,“我们会给车主提供补充保险,目前是人民币50万上限,拼车过程中有任何车主保险无法覆盖的部门,我们提供额外补充保险”。

  另外,对于类似印度此前发生的,女子因使用打车软件而遭出租车司机强奸的乘客安全问题。乘客可以第一时间投诉,Uber调查后会终止与司机的合作,如果是人民优步司机,行程结束后乘客可以立刻反映满意不满意,如果涉嫌骚扰可以报警,也可以通知Uber。

  针对乘客安全这块的担忧,滴滴、快的近期也宣布推出先行赔付举措,除车辆基本的交强险及商业险外,设立理赔基金,对在体验专车服务过程中发生的事故,由该基金先行给付赔偿。

  不过,即便给出了这样的承诺,乘客的担忧仍然存在。比如,杭城部分司机存在注册车辆与实际行驶车辆并不相符的状况。因为所谓的GPS都是跟着人走的,换了一辆车,照样能开,也不影响平台的正常使用。万一有个坏人开了另一辆车来揽客上车,怎么办?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此前在全国两会上提到,专车平台主体责任不明确,乘客安全和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障,也同时造成出租汽车市场不公平竞争等一些问题。

  同时,信息泄漏的问题也引发关注。此前,有巴西女性用户因为打车软件显示过电话号码,遭到“的哥”的骚扰,发起维权要求打车软件公司采取措施保护私隐。而在国内,有消息称淘宝网上花1元钱,就可以购买优步乘客的信用卡信息。对此,汪莹表示,Uber全球聘请了资深人士负责数据安全问题,目前尚未发现任何用户信息泄露,有可能是谣言。

   尴尬四:平台监管约束不够

  市场竞争引发大量用户刷单揩油

  一辆专车,车子身份尴尬,司机尴尬,乘客也有尴尬,而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各大专车平台也面临着另一尴尬——刷单蹭补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情,源于各大专车平台为竞争推出的奖励机制。

  以滴滴专车3月2日出台的奖励政策为例,若每天完成18单及以上,奖励88元;28单及以上,奖励188元;38单及以上,奖励288元;48单及以上,奖励388元;一号专车的奖励比滴滴专车要多,同时还有邀请新用户可获得数十元的奖励政策;Uber的高峰时段奖励最多可以达到3倍,且在阴雨天气还有“闪电加价”的奖励,奖励费用是基本车费的好几倍。

  如此轻易就能得到的高收入的诱惑让司机们摸索出了一些钻空子的门道:空车刷单。

  记者了解到,刷单现象已经普遍存在于各个专车平台,部分上班族靠刷单一周就能挣100-1000元不等,网上出现刷单攻略,部分司机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刷单小组,分享刷单经验。

  尽管各个平台都声称有相应的应对机制,将对刷单者采取封号、扣钱等措施,但真正下狠心动大刀的少之又少。正如记者的两位朋友,每周靠刷单稳定赚取数百元零花钱,已经持续了将近3个月,从未被发现,而他们也未听说有司机因为刷单被封号。

  一方面,如果平台方对刷单司机下狠手,可能用户就奔到了竞争对手那儿去;另一方面,如果降低补贴,减少损失,同样会面临用户退出的可能。

  不过,相比用户揩油,近期的联合执法让Uber更尴尬。尽管Uber称,就目前的服务内容来看是不需要做工商登记的,但现实是,继广州之后,Uber成都也遭遇联合执法。于是,Uber杭州也不得不开始申请杭州工商登记执照,目前正在做资料准备工作。

  专车带来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变革的同时,立法和制度却相对滞后,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和隐患让各专车平台公司也很焦虑,急于树立正面形象,但却影响甚微,显得吃力不讨好。

  比如,合并后的滴滴快的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专车服务管理及乘客安全保障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规定,所有车辆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安全行驶条件,行驶手续齐全,运行状态良好;必须具备有效的交通责任强制险、车辆保险和司乘保障;所有车辆的车龄均为五年以内,且均为知名品牌的中高端车型。

  这一向官方示好的文件却遭到了交通部门的冷面回应,称这是企业自发的管理规范,并非官方制定,也不能作为行业的行政管理办法。

  一个新兴事物的诞生,似乎总伴随着质疑、嘲讽,同时也有掌声和欢呼,以Uber、一号专车、滴滴专车为代表的专车平台,在相关政策没有落地前,将始终处在一个尴尬的阶段,未来它们究竟该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有没有可参考的范本?浙江在线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