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湖速度”推进“双清”工作

24.08.2015  16:58
  一个月,55户农户,征迁签约和安置选房全部完成。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西湖区用结果证明了一切,“西湖速度”也成为征迁工作的新标杆。
  
  包责到人 “西湖速度”由此开始
  省重点项目浙商文化中心所在的蒋村地区的征迁工作已历时10年,拆迁遗留问题多,而浙商文化中心项目地块是最后一块拆迁遗留地块,拆迁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蒋村街道建设科科长俞雪春说,以往拆迁工作中,几十户农户,他们轮流上门工作,但众口难调,推进难度很大。这一次,西湖区的拆迁工作思路转化为“包责到人”。在浙商文化中心地块的征迁中,就将55户农户包干到户、包保到人、责任到人。“有一户兄弟姐妹众多,产权关系复杂,最初表示不会统一征收,态度很坚决。
  怎么处理?俞雪春主动“”下了这户的“”。做了多方走访,十几次上门宣传,最终完成了签约。
  在以俞雪春为代表的基层干部的努力下,在西湖区“包责到人”的思路指导下,征迁工作在入户丈量、政策解释等过程中,均实行分工分责、到户到人。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浙商文化中心地块即完成了全部55户农户的征迁签约及安置选房工作,有八九年未完成拆迁工作的“钉子户”甚至主动来排队签约配合拆迁。
  
  阳光拆迁 实践中创新思路
  除了“包责到人”外,西湖区还探索出如“阳光拆迁”、“奖惩制”等科学合理的政策和实施方案。
  以“阳光拆迁”为例,以往各街道因审批建房的标准各有不同,在拆迁安置时都存在着自己的“小标准”:不同的拆迁人、拆迁项目,以及同一项目在不同的期间都存在差异。这在西湖区的“双清行动”中则完全被杜绝。实践中,西湖区坚持“一张图谋划、一盘棋部署、一条边管理、一把尺评估、一口价签约、一张表公示”六个一原则,从根源上打消了群众的疑虑。
  阳光操作,怎么落实,西湖区也下了苦功。在“清零”行动中,“朝八晚十、双休不休”的工作状态早已见怪不怪,村委党员干部带头发挥“钉子精神”,反复到被拆迁户家里走访,经常谈到后半夜。
  
  “双清行动” 交上一份亮丽成绩
  一个月完成55户农户征迁签约和安置选房工作,这仅仅是西湖区今年“双清行动”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2015年西湖区全区(不含之江)在 “双清行动”市部署任务的基础上自加压力,确定计划征迁建设项目76个,农户(企业)1163户(家)。截至7月底,已完成35个项目“清零”,完成包括吉鸿路南等16个省市重点项目的征迁“清零”,拆迁农户(企业)490户(家),合计面积36.9万平方米。安置清零方面,计划安置939人,涉及2镇(街)3处安置农居点。截至7月底,已完成(含计划外)集体土地拆迁实物安置1162人、货币化安置100人。
  一直以来,征地拆迁是天下第一难。但西湖区却让这个“”转变成了一种“互赢”良性促进局面,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又维护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从而促转型、治环境、惠民生,打造美丽杭州。(本站编辑 贾晓芸摘编)